【直击2021金融街论坛】建行副行长纪志宏:普惠金融还需从五个方面纵深推进

刘鹏2021-10-21 19:40

记者 刘鹏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

10月21日,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副行长纪志宏参加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就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话题分享了他的认识。

纪志宏表示,新发展阶段赋予普惠金融新的发展机遇。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三个“转变”,不仅需要大企业的贡献,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个作为经济毛细血管和微观细胞的小微企业精耕细作和辛勤创造。综观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历史经验,小微企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以德国为例,1985-1996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技术专利申请占比成倍增长。这一阶段,小微企业从原先主要依靠低成本和廉价竞争,发展为依靠技术创新和品质竞争,在产业、产品的细化分工领域发挥出显著优势。

在他看来,近期国家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既是小微企业再造新优势的着力点,同时也赋予了新形势下深化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的新机遇、新使命、新课题。现在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出台,科创板和即将设立的北交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都为推动更多小微企业成为新发展阶段创新主力军,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同时,新发展理念赋予普惠金融新的发展内涵。纪志宏表示,纵观风云变幻的近现代金融发展史,我们既看到了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中巨大的金融推动力量,也看到了历次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作用。当今世界,好金融、好社会,正在从理念、政策倡导走向实践自觉。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碳,从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到绿色投资、ESG投资,无不反映了金融发展观、价值观的深刻变革,使新发展理念牢牢扎根,要求金融工作者以专业专注和责任担当,聚焦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数字普惠、绿色普惠、乡村普惠、“专精特新”普惠不断丰富普惠金融的内涵。用好金融这把市场经济中“温柔的手术刀”,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更为公平有效,推动社会朝着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

此外,新发展格局赋予普惠金融新的发展任务。纪志宏说,国民经济内外循环取决于产业链、供应链能否实现供给韧性。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无论继续巩固存量的产业链完整优势,还是在国际分工中加快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促进产业链优势向价值链优势转变,都离不开千百万小微企业的重要作用。顺应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日益深化,金融服务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应更加注重塑造一个大中小企业平等共生的新形态,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手段,让中小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逐渐摆脱资本不足的约束和大企业信用的依赖,享有更加充分和独立平等的金融服务;通过加强大企业对产业链的支付纪律、优化平等竞争秩序、供应链条企业信息传递共享等措施,用好金融手段稳链固链,助推产业链良性循环和优化升级。

纪志宏指出,小微企业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中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也赋予了新使命和任务,普惠金融需要从政策支持、市场建设、制度完善、金融创新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其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促进“数字”和“金融”深度融合,是克服银企之间、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深、做细、做实、做优的重要途径。

纪志宏所在的建行大力推进普惠金融,2016年推出“小微快贷”,积极探索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业务模式,有效缓解了传统模式风险大、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据纪志宏介绍,2019年1月,总理来建行考察调研时,高度肯定建设银行通过科技手段推进数字普惠的创新实践,并寄语“小企业,大事业,无止境”。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75万亿元,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1.71万亿元,惠及客户超过210万户。

纪志宏认为,普惠金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高质量纵深推进。在监管部门着力引导下,我国普惠金融依托科技赋能、创新驱动,逐渐建立起新的服务模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面对新阶段、新格局下的新要求,还需进一步发挥普惠金融科技属性、社会属性,夯实金融基础设施,推动普惠金融实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供给体系,形成多元化、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进一步培育多元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持续激发普惠金融供给主体创造性。银行业全面深化数字化运营,持续推进线上改造和下沉服务,提升覆盖面和客户体验,更加突出个性化服务。大型银行需充分发挥集团化、多元化经营优势,整合内部资源,不断丰富普惠金融服务内容,构建层次丰富、覆盖广泛、合作良好的服务架构。互联网金融机构需找准定位,强化风险管理,利用平台优势形成良性互补。保险、信托、担保、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要积极参与,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不同类型的金融主体取长补短,相互竞合,共同塑造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生态环境。

二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需要完善贯穿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细分客群,深化线上和线下融合,提供更精细化、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也着力形成满足各层级中小企业资本补充、并购、上市等市场化的机制。

三是进一步开放数据并规范应用,为数字普惠模式的良性运转奠定基础。由于数据源相对分散,缺乏整合共享及规范应用机制,数据壁垒、数据安全等问题仍然存在,数据获取途径、公共数据开放原则、数据规范应用规则、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快大数据立法,对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数据保护等进行规范。在此基础上,加大数据开放共享力度,打通数据融合应用的通道,实现数据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与深度利用。

四是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风控能力近年来,传统风险之外的数据相关的新兴风险问题也逐步显现,如数据泄露带来的客户隐私暴露、数据造假带来的金融欺诈、模型低效带来的风险累积等,对金融机构提升风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需要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反欺诈体系构建、模型风控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确保数字普惠金融行稳致远。

五是多方协同发力,促进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纪志宏表示,我国供应链金融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诸多方面问题,需要构建系统性机制,参与各方积极协同、一致行动、合力解决。产业端要对自金融行为进行规范约束,避免核心企业过度利用自身信息垄断地位和有关账款,对中小企业形成挤压,也要注意避免排挤外部金融机构公平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金融端积极开展多路径研究探索,突破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的发展瓶颈。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完整供应链科技输出解决方案。政府端在保证安全和隐私前提下,进一步开放公共单位数据信息。以差异化政策安排和专项激励,支持商业银行和核心企业充分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合作,不仅要解决好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还要解决好企业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促进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创新。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主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