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博世官方提供
记者 周菊 去年底以来,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的心情一直都不太好,尤其是进入今年下半年,焦虑情绪更是如影随形。随着芯片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头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博世能够满足的订单率日渐走低。
“去年开始芯片就短缺,但是上半年以前,缺的程度大概也就是20%,就是说(零部件)订单1万台,能给你(车企)8000台,不造成太大的问题。但从今年7月份开始,量就反过来了。7月份,我们只能满足订单的不到20%。8月份也没有好转,9月份稍微好转一些,10月份也稍微好转一些,但目前来看满足率仍不超过50%。”在今日举行的2021年度博世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体验日上,陈玉东这样表示。
博世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国则已成为博世最大的单一市场,在中国,几乎所有车企的产品中都有博世的零部件,这意味着缺芯对博世及汽车产业链的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博世中国掌门人的这番表态,也反映出国内汽车业已普遍因芯片短缺陷入窘境。
“我们有一个统计数字,一辆汽车最少要用到100多个,最多用到500-600个芯片,从100多到500多个的芯片,平均每台车上有17块博世提供的芯片(2019年数据)。这种情况下,博世免不了会用前几大半导体厂商各种各样的芯片,从功率芯片、驱动芯片到MCU(微控制单元)等都有。”陈玉东说。但从去年开始,MCU、ECU(电子控制单元)等多种芯片都开始出现短缺。
事实上,不只在中国,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芯片供应均出现短缺。博世董事会成员Harald Kroeger在今年8月接受采访时称,由于多个行业对芯片的需求激增,供应链在过去一年中已经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缺芯导致的焦虑情绪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蔓延,尤其是有着直接交付压力的汽车企业。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最近在央视《对话》栏目中表示,芯片已经把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或者讲全球的汽车行业的节奏打乱了,因为车企根本不知道,三天以后能够生产什么车,因为不知道三天以后能来的是什么芯片,并且是否能与短缺的芯片匹配。
有的车企已经开始“坐不住”,如理想推出“先交付车辆,后补装雷达”的交付方案,其以数百倍高价在黑市求芯片的传闻消息也开始流传,不过后来被理想辟谣,另外,特斯拉已因芯片短缺开启了涨价模式。
在汽车业,芯片短缺何时能够缓解,成为所有人关注的头等大事。但在陈玉东看来,未来汽车业芯片短缺及其导致的零部件缺货却将成为常态。
“我在8月份的时候特别焦虑,希望(缺芯导致订单满足率低)这个事情在明年能够有所改观,但百分之百满足大家的需求还是很难的,缺货是常态,只是缺多少的问题。希望不要再出现今年7-9月平均满足率只有30%这样的情况。”陈玉东说。
而对于接下来的四季度和明年,陈玉东认为,“今年第四季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满足率不会达到100%。明年之内,我认为会恢复到今年上半年以前的情况,也就是缺货10%到20%。”陈玉东表示。
在芯片及含芯片零部件或将成为常态的情况下,部分车企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方案,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案是,主机厂自己进行芯片及相关零部件的采购、研发和制造。但这种做法是否可行?陈玉东持偏否定的答案。
这一方面是从成本方面考虑。“芯片这件事非常复杂,博世肯定尊重主机厂的选择。但我们可能是最大的车规级半导体采购商,我们的制动产品、动力总成或者转向器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相对靠前,我们也有非常多的ECU,ECU里面有非常多的芯片,所以我们的芯片采购量应该是最大的。对这些(芯片)厂商相对来说,我们是一个比较大的客户,我们的采购成本,相对比整车厂的采购成本要低,因为对于半导体,量和价是非常强相关的。”陈玉东说。
另一方面,陈玉东指出,即便主机厂有望将芯片并类降低成本,但实现起来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未来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控制器,逼得这些人(整车厂)把芯片并类,比如MCU,都用一样的MCU,各厂都用这个。但未来5年要实现这个,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
“VCU(整车控制器)目前主流还是分布式的控制,只是在大的域做了一些域控制器。车企有这么多的ECU厂商给你提供产品,你规定所有的人都用一种MCU,除非你用一家,否则每个VCU、ECU的开发成本会急剧上升。”陈玉东说,实际上,一级供应商、主机厂和半导体厂商,过去20年针对到底谁采购半导体器件一直在博弈。现在这种情况下,主机厂试图采购半导体器件,但“5年之内实现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为解决当前的芯片短缺,博世提出将大力加强国产化芯片的应用。“不论是国际大厂在中国国产化,还是我们国内企业能够做车规级的芯片,我们都愿意尝试。”陈玉东说。当前,国内如地平线等芯片制造商已开始集中发力,但他同时指出,国产化替代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不能寄希望芯片短缺情况马上好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