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芯片荒将致中国汽车全年减产200万辆 专家:折射出三大体制障碍

王帅国2021-10-15 22:18

记者 王帅国 “汽车供应链生态的脆弱,折射出我国制造业在构建供应链生态上最大的障碍是体制障碍“,10月15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在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表示,“芯片荒”给汽车带来的巨大影响暴露了制造业供应链在体制层面的“硬伤”。

“部门有界限,行业有壁垒,企业有围墙,反映在国有企业身上尤为突出“。陈斌认为,这种“体制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融合、缺少协同、缺失信任。

他指出,这些问题成为我国制造业当前在构建供应链新生态、推动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障碍。

陈斌的观点由芯片短缺问题生发而来。目前,芯片紧缺引发的汽车行业危机还在持续发酵,尽管有部分行业人士已经对外表示情况正在好转,但由于其前期短缺严重,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数据显示,今年5-9月,国内汽车连续五个月产销量同比下降。按此推测,全年有可能减产约200万辆。

“不仅如此,芯片短缺带来的影响,还波及到我国手机、机床(数显)、家电、笔记本电脑等制造业诸多领域,一些高端芯片的短缺甚至波及到我国测量、控制、试验、检测等仪器仪表行业(单片机、A/D转换器),成了制约我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绊脚石’。”陈斌表示。

在陈斌看来,中国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生态协作,缺乏构建供应链生态的协作能力,导致行业间融合发展缺失,协同创新不够,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上出现断点、堵点、难点及短板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每一个行业都能拿出在国际上也毫不逊色的标志性产品来。但在相关行业看来,只要是涉及到机电仪一体化跨界融合的产品,涉及到制造、材料、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创新发展的高端装备,总感觉差强人意,与其所需相距较远。”

他介绍说,这背后是上游企业不愿意对国际上已有的相对成熟、技术要求高、需求小的产品投入研发,而下游企业又不信任国产产品的质量、不愿意使用国产产品的现实,这致使工业传感器、基础工业软件、特种原材料、精密仪器仪表等一系列产品严重依赖进口。

举例而言,近年来,一些制造业界人士反映,电子信息行业根本不重视基础元器件的制造和基础工业软件的研究开发,重点都放在消费类电子和信息产业的应用端上,致使芯片、传感器等工业用高端基础元器件和开发软件几乎全部进口。而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却认为,这些产品已经是全球化的商品了,即便花费巨大成本成功研发出来,可能也没有人愿意采用新产品,而是到国际市场上采购成熟产品。搞创新的企业投入产出比太低,所以至今仍然难以破局。

为此,陈斌提出打通部门界限、打破行业壁垒、打开企业围墙,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打造汽车供应链新生态的关键举措。

一是部门的界限必须打破。陈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组织安排各类专项、各种实施方案、各个攻关项目时,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充分协商,抓住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链链相接,既要有领军企业,也要有“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协调最重要的目的是要避免重复支持。”

二是行业壁垒必须打破。陈斌称,“传统制造业之所以多年来转型升级困难重重,行业发展步履维艰,跟缺乏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密切相关。”三是彻底打开“企业围墙”。他指出,作为汽车行业主要力量的国有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自面对当今这个复杂的世界,因此,要彻底打开“企业围墙”,以包容的心态与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密切合作,为构建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做出贡献。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报道产业转型、车企动向等,对造车新势力、国内品牌关注较多,擅长现场采访等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