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回应恒大债务风险问题:金融负债不到三分之一 其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外溢性可控

胡艳明2021-10-15 18:42

记者 胡艳明  “恒大集团总负债中,金融负债不到三分之一。债权人也比较分散,单个金融机构风险敞口不大。总体上看,其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外溢性可控。”针对市场关注的恒大集团债务问题,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10月15日的三季度金融数据统计发布会上回应称。

同时,邹澜就房地产信贷管理和房企美元债价格波动问题进行了回应。

回应恒大问题:是个别现象

邹澜表示,恒大集团资产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约占60%,涉及到1000多家作为独立法人的项目子公司。近年来,这家公司经营管理不善,未能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审慎经营,反而盲目多元化扩张,造成经营和财务指标严重恶化,最终爆发风险。

在恒大集团债务危机爆发后,引发市场对于金融机构的担忧。此前,据中国恒大集团(03333.HK)2020年年报披露的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数据,截止到2020年末银行及其他借款金额为人民币5067.24亿。其中,民生银行、浙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等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了投资者关注的涉及恒大集团贷款金额、风险等问题。

中国恒大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不计算2157.9亿元预收账款的情况下,公司有息负债、应付款项及应付税费等加起来负债规模达到了1.76万亿元。

“目前,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依法依规开展风险处置化解工作,督促恒大集团加大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恢复项目建设,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在此过程中,金融部门将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项目复工的金融支持。”邹澜称。

邹澜同时表示,恒大集团的问题在房地产行业是个别现象。经过近几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尤其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地价、房价、预期保持平稳,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经营稳健,财务指标良好,房地产行业总体是健康的。

回应房地产信贷管理: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

如果今后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央行有可能对房地产信贷管理暂时放松吗?对此,邹澜表示,十九大以来,中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快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在防范化解房地产“灰犀牛”风险、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降低了整体金融风险水平。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战略和方针,是我们做好房地产金融工作的长期遵循。

邹澜称,从数据上看,今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金额保持平稳,与同期商品住宅销售金额基本匹配。其中,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受到一些约束,房价上涨速度得到抑制。房价回稳后,这些城市房贷供需关系也将回归正常。近期,个别大型房企风险暴露,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出现了一致性的收缩行为,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种短期过激反应是正常的市场现象,2019年包商银行出险、去年永煤和华晨债务违约后,在同业市场和信用债券市场也发生过类似现象。

邹澜补充称,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也存在一些误解,对要求“红档”企业有息负债余额不得新增,误解为银行不得新发放开发贷款,企业销售回款偿还贷款后,原本应该合理支持的新开工项目得不到贷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

邹澜透露,针对这些情况,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于9月底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指导主要银行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回应房企美元债下跌:违约事件出现后的自然反应

个别房企的信用风险也在债市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市场对房企流动性的担忧。今年5月底以来,地产美元债承压,收益率出现较快上行,地产美元债也出现一轮普跌。针对个别信用风险事件引发的对中资地产美元债市场的担忧,不少房地产企业展开“自救”。

针对近期不少房地产企业海外美元债券价格出现下跌的情况,邹澜表示,近期,受个别房地产企业债券违约等风险事件的影响,境外房地产企业美元债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这是市场在违约事件出现后的自然反应,历史上也有很多案例。比如说,前段时间华融集团出现风险后,市场避险情绪急剧上升,连带其他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价、债券价格也都出现下跌,再融资困难,随着8月华融成功引入战投,境外债券折价快速收窄,市场情绪得以恢复。

“目前,相关部门已关注到境外房企美元债市场的变化,将敦促发债企业及其股东,严格遵守市场纪律和规则,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妥善处理好自身的债务问题,积极履行法定偿债义务。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中资房地产企业已经开始回购境外债券,这体现了企业对自身发展前景的信心,预计对于缓解市场紧张情绪、恢复市场信心将起到积极作用。”邹澜表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