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文 税务总局近日发布消息称,有两名主要从事电商和直播带货的网络主播涉嫌通过隐匿个人收入、改变收入性质等方式偷逃税款,且涉税金额较大。目前,案件正在检查之中。
消息一经曝光引发公众关注。直播带货是这两年电商领域一大风口,2020直播电商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3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2.65亿,占网民整体的29.3%。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交易总额达4168 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64172亿元。交易规模将占中国网络零售电商市场交易总额的23.9%左右。
市场总量的持续扩大,带动一批带货主播收入水涨船高。网络之前流传一张“网红主播收入排行榜”,在这张榜单上,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1日两年多的时间里,收入破亿的网红达27人之多。
不过,该榜单很快被“财富中文网”辟谣,称榜单系假冒。
虽然是一起乌龙事件,但也反映出带货主播行业的问题所在。带货主播收入到底有多少,成为外人很难知晓的秘密。对于某些带货主播来说,在庞大的流水交易中,通过各种方式偷税漏税,从而获取更多超额利益,也成为心存侥幸之选。
之前媒体曾披露,某些带货主播与公司通过事先协议,将一部分个人所得,转变成了企业经营所带来的利润,将个人所得税转变为企业所得税,由于两种税率不同,从而实现逃税漏税。
带货主播的财富增长,如果建立在这样的模式下,则带来了两极奇观:一方面是不断注水的虚假交易额,主播一场带货金额动辄数亿甚至更多,另一方面则是少得可怜的纳税额,电商直播行业呈现出的不健康生态,正在吞噬其长远发展基础。
这一现象并非自今日而起。直播带货崛起不过三四年,如同当年的电子商务一样,作为新生事物,其交易方式与传统形态截然不同,按照既有法律进行管理也存在诸多挑战,如大量商品销售没有发票。出于鼓励创新事物发展的立场,政府当初对直播带货行业也采取了更加开放宽容的态度,这使得电商从业者及公众都一度默认其“特殊性”。
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当直播带货成为发展规模日益庞大的新兴行业,从业者数以百万、企业数万家,这一涉及上下游众多产业的领域也就不能再继续徘徊于税管体系之外。
近年来,针对包括直播带货在内的电子商务交易,税务监管体系不断得以完善。2020年12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2020年电子商务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升级完善和运行维护项目中标内容。该系统升级的方向,就是要能够根据法律法规以及电商发展趋势,税收征管特点进行合理分类,同时扩大原有电商税收数据采集、分析、应用范围,持续做好项目运维服务,保障电商税收数据供给和分析的稳定运行。
今年,国家税务总局又发出通知,要求对明星艺人、网络主播成立的个人工作室和企业,要辅导其依法依规建账建制,并采用查账征收方式申报纳税;要定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税收检查。
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是大数据为主导的先进技术监管加持,还是更加常态化的针对性检查,将直播带货纳入税管笼子是不可逆趋势。站在台前的看似是带货主播个人,而背后则连接更加庞大的利益交易链条,涉及众多相关主体。如果继续放任于阳光之外,所衍生的逃税黑洞会造成市场不公平竞争的加剧,吸引更多个体及企业争相采取这一“避税”方式进行交易,从而劣币淘汰良币,造成整个直播带货行业的投机化,进而对其他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国税总局掀起的专项整治风暴,以及最新披露的两起案例,都是在释放明确信号——部分带货主播和企业的逃税狂欢不再被容忍,足额纳税是所有从业者的应尽义务。当然,这将是一项长期工程,还有待于电商税务监管立法及执法手段的不断丰富完善。
总之,带货主播躺着赚钱不纳税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收入越多责任越大,这将是其在行业的立身之本,直播带货产业也会从草莽时代走向合规时代。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