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钱玉娟 不论是走进万豪、洲际、威斯汀这样的五星级酒店,还是入住华住、亚朵等国内连锁品牌酒店,你都会发现,有个像“大白”一样的机器人“行走”在酒店里提供着迎宾、引导、取件、送物等服务。
而在众多研发、制造“大白”的科技玩家中,2014年成立的北京云迹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云迹)成为入局赛道较早的服务机器人企业。
背书加持
自2016年落地第一台酒店机器人,到看到市场增速,对云迹而言是场耐力考验,直到2019年后,“每年都有200%-300%的增速。”云迹执行总裁兼CTO林小俊还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云迹研发生产的机器人产品,在酒店行业的渗透数量已经突破了一万家。
除却规模化应用验证着云迹的产品和技术服务能力,这家科技企业还不断获得赞誉和认可,继入选北京科技创新百强企业,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之后,2021年7月20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名单中,入围的167家企业中有了云迹的身影;同时发布的《关于第二批第一年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公示》中,云迹依然榜上有名。
在林小俊看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身份,让云迹在技术实力、产品应用等标签下,都享受到了国家级背书。这之后,他直观地感受到,在接洽政府客户,服务行业伙伴,甚至与投资人接触时,“大家对云迹的身份更加认可,彼此的信任度也在增强。”
今年以来,云迹接连拿下两轮累计超5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在众多参投的机构投资方中,联想创投连续两次加注。
9月28日,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接受了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他对2019年5月末与云迹创始人支涛,在联想控股楼下星巴克见面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两个小时沟通交流后,机器人技术专业出身的支涛,给王光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生在机器人世家,”在他看来,支涛不仅具备深厚的产业积累,对产品的打磨也很有“韧性”。
对话过无数创业者的王光熙,评价支涛是女性创业者中,“比较少见的技术派加业务派结合的人”,最打动王光熙的一点是,支涛面对客户时,会“主动破冰,积极建立联系”,这在云迹创始团队中亦有体现。
其实,在这次沟通前,王光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关注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商用服务机器人。在他看来,尽管机器人早几年前,就在很多场景中出现过,但鲜少有落地,“更像是一个噱头和概念炒作。”直到2019年前后,机器人“不再作为一个点缀或装饰”,甚至有不少客户愿意为此消费。彼时他发现,酒店也已成为真正使用机器人的关键场景,在其中深耕数年的云迹,成为了可选择的投资标的。
当然,在与云迹创始团队会面后,最终让联想创投决定参投,离不开之后对全国30多个云迹的客户进行的考察。
“基于酒店内机器人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除了硬件销售或租售模式外,智慧化数据服务和未来潜在的商业模式更具价值。”王光熙不仅对云迹早期落地的低成本电梯梯控方案、新零售的整体解决方案予以肯定,在商用服务机器人之外,他认为,云迹还展现出了对场景内商业价值的挖掘、客户需求的满足,以及产品定义和功能实现等多种能力。
深耕场景
如今超千项的发明专利,虽凸显着云迹的创新能力,但林小俊的理解是,单有创新力并不足以支撑企业,特别是对于服务机器人企业来说,关键考验是“把创新成果确实投入到产业和行业应用里面去。”
在疫情爆发之前,云迹的机器人产品和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在整个TOB领域里算是“小众”的,“疫情让大众对提供无接触服务的机器人的认知有所提升。”一直以来,林小俊都将服务机器人比作人工智能皇冠上的那颗明珠,有别于其他简单交付的东西,“机器人不像卖一把榔头,卖了就不用管它了。”他认为,服务机器人在真实的场景应用中,在服务于人的过程中,运行效率由慢变快,稳定性逐渐增强,产生的价值越来越大才是目标。
专注在自然语言处理及数据挖掘领域的林小俊,在加入云迹前就有“把脉”云迹的技术架构设计和平台系统研发能力。
尽管在机器人领域深耕7年时间,云迹在酒店入驻规模和机器人配置量、行业占比等多维度上都位列第一,但立足整个产业发展的大格局,在林小俊的眼里,“机器人产业目前仍是初级阶段。”
电话那头,林小俊忍不住分析起了机器人在技术储备和产品要求等方面具备的长链路特性,“这条链路比单独某个软件或硬件产品的制造和输出还要长太多。”据他介绍,背后不单单包括核心算法的突破,还有AI研发、机械解构以及硬件化等能力要求。
聚焦服务机器人行业近几年的发展现况,“一直在寻找一条能够产生真正使用价值的路径。”林小俊说,作为赛道中的一员,云迹也不例外,不过在被划分为家用消费级和商业应用级两大类的服务机器人领域,云迹选择了专注后者。
一旦展开落地场景“摸索”,商场、机场、会展中心、酒店、餐厅、医院……“可选择对象很多”。林小俊透露,云迹团队始终带着两个问题去筛选:一是哪些场景里能让服务机器人发挥最大使用价值?再者就是有哪些场景在商用机器人进入后,具有规模化的付费能力?
目标与痛点问题的双重导向,让云迹很快确定了以酒店这个商业主体来落地。“酒店不仅具备足够规模且环境相对标准化,它还有购买机器人的付费能力。”当然,林小俊给出了更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商业回报。
酒店作为一个24小时工作的场所,适合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机器人去提供服务,且服务范围在10米-100米内,包括配送内容、频次和客群需求,都将让机器人发挥最大使用价值。
当然,硬币总有正反面,“酒店是一个偏慢热的市场。”林小俊坦言,传统行业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略慢,云迹为此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市场教育过程,期间除了传递商用服务机器人的价值信息,更要打磨产品提升稳定性,让酒店可以放心购买使用。
近来,林小俊惊喜地发现,携程APP在“酒店设施”这一点评选项里,还增加了“机器人服务”的标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机器人在酒店里,确实产生着真实的使用价值。
当然,云迹试图让这个价值可以被量化。据悉,在云迹设计开发出与机器人相连的货柜,以及一整套适用酒店智能住中服务解决方案HDOS后,直接让酒店实现了机器人AI自主应答电话问询、智能分配服务任务、自动仓自主完成接送物等,减少了90%的问询、送物等重复工作量。
助力产业
有别于以推出“适配各行各业”的机器人来制造噱头的企业,云迹通过将商用服务机器人及智慧化服务,输出至酒店这一特定场景和领域,从而打磨了产品对行业的know-how能力,“服务于人,又在降本增效。”林小俊说。
作为最早实现规模落地的企业,云迹的核心收入也来自酒店场景。不过,它的商业版图正在铺开,并扩展至园区、楼宇等领域,“逐渐成为商业机器人赛道中的头部公司。”王光熙告诉记者,云迹提供的人工智能算法,和针对场景的各种解决方案,已经从单纯的硬件型基础机器人实现配送和传递服务,过渡到了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衍生商业形态。
谈及商业机器人领域内参与者们走过的路,王光熙深有感触,“最初大家想要做一些通用型产品,但后来发现由于硬件技术、客户市场需求、客户心智,以及对场景和行业理解的不健全,供应链、生产制造没有形成标准化等问题,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将时间点拉回至2019年上半年,王光熙将其视为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拐点时刻,随着行业参与者对某些特定场景需求的理解加深,以及在一些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它们开始各自锚定一个特定场景钻研和琢磨。”
机器人开始替换人进行工作,不过是产业发展进入的第一个阶段,整个商用机器人领域迎来一波新增长,还是疫情之后,酒店、楼宇等某些特定场景,对机器人的需求进一步被激发。
需求红利,让云迹得到了充分的市场验证,“超3万台机器人的使用,让规模化应用得到验证。”林小俊告诉记者,云迹还将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聚焦沉淀为底层算法,开放输出给那些有智能机器人需求,却欠缺研发能力的企业。
作为见证云迹发展壮大的机构投资方,联想创投认为,这家服务机器人公司“超出了机器人第一阶段从硬件角度替换人的模式”。特别是云迹积累的底层算法和底层应用的操作系统,以及通过深耕应用场景所沉淀下来的数据和逻辑模型,不仅能让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未来衍生的商业模式和潜力价值,“想象空间很大”。
不过,基于整个行业市场的发展可能来判断,林小俊认为,与一些小众或封闭市场中参与者们,进行的零和游戏不同,服务机器人产业的最终目标是,真正融入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这便决定了包括云迹在内的行业参与者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无限做大的产业市场,绝不是一家、一城、一地的事情。”
采访中,林小俊不止一次提及,从产品能力和应用深度等多角度看,当下的服务机器人产业不过是,处于早期起步阶段。他呼吁市场上的每一个玩家在一致目标下,“不管是通过技术创新,还是应用实践”,能一起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向好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