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机器人港股上市,想2年赶“达芬奇”,但市场太早,后者渗透率也就0.5%

余诗琪2021-09-30 18:37

EEO大健康 余诗琪 易婷/文 9月26日,据港交所披露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这将是微创医疗孵化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去年9月,它才从微创医疗独立出来,一出生便拿到了高瓴、中信产业基金等领投的30亿元融资,估值达到225亿元,是“国产医疗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市值的两倍多。

刚分拆三个月,微创医疗机器人就开启了IPO进程。去年12月31日,微创医疗机器人同中金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科创板挂牌上市。今年6月10日,又突然转战港股,递交了上市申请书。

对于转板的原因,微创医疗机器人并未过多解释。针对该问题,经观大健康联系了微创医疗机器人相关人员,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不少投资者认为转板可能是天智航在科创板的表现不佳。从去年7月到现在,它的股价较高点已跌去八成。

事实上,天智航在资本市场遇冷也较真实地反映了医疗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它被认为是一场颠覆传统医疗方式的革命,但由于技术太过复杂,落地难,在全球都相对早期。过去30年来,唯一称得上商业化成功的产品仅有直观外科的达芬奇机器人。其2020年收入达43.58亿美元,一款产品就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

美敦力、强生、史塞克等器械巨头也布局了医疗机器人。国内上百家医疗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大部分都处于临床前阶段,微创医疗机器人算得上第一梯队。

招股书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三款旗舰产品:蜻蜓眼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图迈完成了临床实验已经进入注册申请流程,鸿鹄正在临床实验中。预计两年后,微创医疗机器人将有三款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

三款旗舰产品对应的是整个手术机器人市场最大的两个细分赛道——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据中金研报显示,2030年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超700亿元,其中腔镜机器人400亿元、骨科手术机器人100亿元。

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核心产品图迈直接对标达芬奇,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腔镜机器人。图迈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预计明年一季度可以获批上市。

据称微创医疗机器人已经组建了商务运营团队,由原达芬奇机器人大中华地区销售负责人出任首席商务官。其高管在股东会上表示,因为达芬奇是进口产品,价值量较高,对很多医院来说负担较大,国产机器人上市后的需求会非常大。

该高管还提到,未来2年可以在采购量和装机台数上跟达芬奇相当,后者用了4到5年的时间,他还保守估计手术量需要3到4年可以赶上达芬奇。

但实际上,达芬奇在国内的推广也非常缓慢。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称,截至2020年底,中国仅安装了189台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渗透率仅0.5%,在国内所有三级甲等医院中的使用比例不足10%。

点石资本执行董事李乐群认为,目前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相当于10年前的美国市场,受限于设备价格偏高,许多地方的服务价格未纳入医保,导致市场规模较小。

数据显示,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设备价格就超过2000万元,并且每年还需要支付高额的维护保养费和耗材更换费用。而患者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手术则需要承担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约3万元的费用,还没有被医保覆盖。

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尚未公布定价策略,但据中金研报显示,目前手术机器人的核心器件多以进口为主,国产部件的市占率只有10%到20%。无法国产化,也意味着价格不好降下来。

除了价格等因素外,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装机量还需要遵循国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获得配置许可。按照“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数量分布表”,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在此阶段的规划数为225台,对应到每个省市都有具体的规划数量。即使以达芬奇机器人2000万一台的定价来计算,过去三年内全国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市场仅有45亿元。

当下马上能成为收入来源的只有“蜻蜓眼”,它是腹腔镜产品,但该市场90%由进口品牌占据,德国卡尔史托斯和日本奥林巴斯分别占据了47%和23%,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卡尔史托斯从2009年到2019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增长超过12倍,去年投资近2.65亿元在上海建设中国区总部,加码中国市场。

招股书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针对该产品的销售团队仅有20多人。在本次IPO的募资用途中,也并未提及蜻蜓眼的商业化。

微创医疗机器人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但几块核心业务要不就处在市场的早期阶段,要不就是外资竞对过于强大。上市之后,微创医疗机器人会如何布局,经观大健康将持续关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