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座舱“看见”驾驶员:身体语言识别技术能否用于汽车 有待市场检验

沈怡然2021-09-27 19:18

 记者 沈怡然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道路上,座舱成为一个不断集成高科技的场景,当前,一种基于自然身体语言识别的技术正在进入座舱。

9月27日,深圳佑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MINIEYE”)推出自主研发的MINIEYE I-CS。简单说,这是一款用于座舱的、能把自然身体语言转化成车机指令的量产软件方案,该产品已经取得超过30个乘用车车型定点,公司CEO刘国清表示,目前一汽、东风、吉利都是量产合作的客户。

MINIEYE成立于2013年,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技术研发商。该产品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与人工智能打造,需要大量算法和数据的支持。功能上看,它可以让座舱主动识别人的面部表情、手势等动作,接收指令,同时,这种技术采用一种自然身体语言的交互理念,把自然身体语言转化成车机指令。

从场景看,当用户入车靠近传感器时,无需动作配合,座舱会自动判断来者是否为车主,并主动为车主打开车门;驾驶过程中,用户无需给出明确指令,比如竖起食指“嘘”的动作,座舱就会关闭音乐;手指顺时针画个圈,就能调高音量;用户的头部姿态、眼睑开闭程度、视线方向、眨眼频率,一举一动都在座舱的监测之下,一旦监测出疲劳驾驶,系统会进行预警或终止危险驾驶行为。

如果后座有儿童,系统将自动识别到儿童,触发儿童看护模式,持续对儿童进行状态、行为监测,并实时反馈给前排家长,一旦有儿童被遗忘在车内,系统将提醒驾驶员返回。

对面部表情、手势的感知技术一直存在,多被应用于智能手机,如今技术人员将它带入座舱,可谓一次新技术向传统汽车的跨越。但是,汽车是否对这项技术形成刚需,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刘国清表示,过去,驾驶员对座舱的控制普遍属于一种被动式交互,指令必须准确和直接,这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至少要找到各类按钮或者触屏在何处。新技术可以变被动为主动,降低了交互门槛和系统的学习成本。

公司座舱事业部负责人杨一泓表示,如果仅仅做出了身体语言识别技术,但场景没有找对、没有在设计上切合用户痛点,那么新技术也无法进入座舱。目前这项技术在场景的定义上还需要更精进,才能让用户为此买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无人机、虚拟现实(VR/AR)、智能穿戴,以及新材料领域。擅长企业深度报道及上市公司分析报道。发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投资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