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社论 各地拉闸限电的消息在秋季纷传,不能不说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夏季用电高峰已过,冬季供暖季节尚未到来。一些企业还在期待“金九银十”,没想到一纸限停令打乱了所有的预期。中国经济仍处在疫后复苏阶段,基础尚不稳固。8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有所回落。这时候为什么还会出现拉闸限电停产现象?
有分析认为,煤炭供应紧张导致电煤价格持续上涨,发电企业亏损加大缺乏动力,导致电力供应紧张,一些地方因此拉闸限电。综合来看,应该说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也不尽如此。我们以为,这跟一些地方为保证完成年内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指标 (简称能耗双控),采取“一刀切”的行政手段,“运动式”压减用能有很大关系。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中国更早地控制了疫情,实现了复工复产,因此成为疫情之下众多医疗和生活物资的全球重要供应商,更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稳定力量。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出口相关产业表现突出,进而带动了相关原材料的强劲需求。与此同时,碳达峰预期之下,一些地方抢上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项目,也加大了能耗双控压力。今年上半年,9省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被国家发改委一级预警,并暂停相应地区的“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宁夏、广东和云南等7省区能耗强度和消费总量两项指标均被一级预警,有关地方政府纷纷表态立“军令状”。眼看三季度即将结束,如何完成全年指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采取强力手段,层层定指标压任务,对相关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或者拉闸限电,为完成当年指标全力冲刺。
中国已经承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能耗双控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举措。“十四五”规划确定,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能耗降低目标是3%——这是一个主动加压的控制指标。这个局开得好不好,事关整个 “十四五”乃至“双碳目标”的实现。
不过压力之下,地方有些做法恐怕值得商榷。别的不说,一些地方下重手限产,看似雷厉风行,客观上却助长了市场看涨预期,助推了相关产品价格的涨势。无形中干扰了宏观部门稳定大宗商品价格和能源稳价保供的各项措施。
“一刀切”“简单化”的做法也让生产企业雪上加霜。它们要承受原材料上涨的压力,还可能因限产停产影响产品订单和生产计划。更何况,即使在同一个产业或园区,企业能效也大不相同,无差别的限产停工有悖于能耗双控的初衷——这里面还没有考虑企业使用绿电的情况。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最终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正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所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
这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我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最近发布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优化指标分配,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快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有适当弹性;超额可再生电力消纳量不纳入总量考核,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推行用能指标交易等等。相信这些调整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战略定力。这是一场持久战,“运动式”能耗双控要不得。当下各地方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要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协调,尽可能少地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我们要切实做好能耗双控,也要呵护好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加固的势头。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