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论坛 | 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大湾区有优势的芯片应用场景和跨产业结合的机会

李华清2021-09-24 11:54

记者 李华清 9月23日,经济观察报在广州举办了2021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产学研人士汇聚一堂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

在论坛上,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现身说法,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芯片应用空间广阔,有望成为中国半导体的第三极。

启信宝显示,粤芯半导体成立于2017年12月,还是一家相当年轻的企业。粤芯半导体官网介绍,粤芯半导体是广东省目前唯一一家进入量产12英寸芯片的生产平台,粤芯半导体专注模拟芯片工艺,从消费电子类芯片制造起步,逐步延伸至工业电子类芯片,再而进入汽车电子类芯片,产品主要有电源管理芯片、混合信号芯片、射频芯片等。

李海明在论坛上提供了一个数据,全世界生产的芯片,有60%销往中国,而中国消耗的芯片,有60%消耗在粤港澳大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所需芯片又完全覆盖了消费电子类、工业控制类和汽车电子类。

“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活跃又有创新的芯片应用场景,包含我们经常提到,比如说新能源车、物联网、5G。甚至跨产业的,比如说芯片和医疗、人工智能之间的跨产业结合。这些是我们在其他大湾区里看不到的、这么有优势的芯片应用场景和跨产业结合的机会。”李海明称,应用场景的广阔再加上国家以及当地政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落地的政策红利,粤港澳大湾区当得上是半导体人梦想之地。

李海明认为,在芯片应用端拥有话语权对于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个明显的优势。他解释,纵观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它的全球化程度是非常高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所有环节均独领风骚,在半导体材料端,日本优势明显,全球50%左右的半导体材料技术来自于日本,日本也有相当多的半导体材料供应商,在半导体设备端,美国优势明显,全球五大半导体设备厂商中,美国占了3家,荷兰占了一家,日本占了一家,而在半导体设备端,行业集中度又很高,前五大半导体设备厂商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能占到80%左右的市场份额。

在李海明看来,在这种产业背景之下,中国想要实现芯片的国产替代化,非常难,从原材料到设备到制造工艺,都不是中国的优势,社交平台上偶尔传出的一些振奋人心的消息,例如说哪家厂商突破了7纳米甚至5纳米的芯片,可能均是研发阶段的突破,远不到量产阶段。现状虽然已是中国难以在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上占据先发优势,但如果在芯片应用上有优势,有机会另辟蹊径,扶持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李海明用新能源车举了一个例子。汽车不是中国发明的,汽车制造的发源地也不在中国,而一辆汽车所需要的芯片超过500颗,所需的芯片种类也繁多,随着自动驾驶的渗透,未来一辆汽车所需的芯片可能会是现在的数倍。在燃油汽车领域,汽车制造商需要哪些芯片,它们会直接找芯片厂商定制,汽车制造商决定了哪些芯片、芯片厂商可以进入到汽车行业,而中国在燃油汽车制造领域是后进者,很难参与到汽车芯片规格的制定,只能跟随。到了新能源车,所需芯片与燃油车有所差异,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是先行者。新赛道、新规则的情况下,竞赛结果也可能被重新书写。

李海明称,国人确实看到半导体产业的设备、软件、工艺还被“卡脖子”,但“已经看到了一些应用端所赋予的机会,这些机会让我们接下来有办法能够在各个领域里找到一些突破口。” 李海明指出,粤芯半导体选择做模拟芯片而不是数字芯片、存储芯片,也是基于应用场景出发。

他进一步介绍称,数字芯片的竞争点在于算力,而模拟芯片用于把电信号进一步放大、处理,竞争点在于可靠、节能、耐压等,模拟芯片的生产工艺没有数字芯片那么高,像台积电或者中芯国际之类大型芯片制造商,精力主要放在数字芯片,粤芯半导体只是一家民营企业,资金实力不支持自己与中芯国际等厂商并肩,粤芯半导体先要活下来,模拟芯片一样有市场,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粤芯半导体可以跟当地的芯片设计公司、芯片应用公司合作,确认它们所需模拟芯片的规格。

“我们粤芯定位很明确,第一,我们是广东企业;第二,我们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所有企业;第三,我们做模拟芯片,希望能够协同当地相关产业链上下游,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个智能、绿能、节能芯片使用的新区域。”李海明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资深记者
关注华南地区龙头企业,重点关注制造、教育、科技、文娱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