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姗 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习银生在“2021中国农牧产业(衍生品)大会”上表示,自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玉米市场面临的新形势有几个特点:一是我国粮食政策存在新变化;二是玉米供求格局进入新阶段;三是今年玉米产需形势变化呈现出新特点;四是今年以来市场价格走出新行情。
在政策调整方面,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了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以及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
此外,还要求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
据习银生介绍,从供求方面来看,2000年-2006年我国玉米处于供大于求阶段,当时国内消费能力有限,库存积压,主要通过出口降库存,累计出口6343万吨;在2007年-2012年,供求基本平衡略偏紧,主要在于国内深加工业快速发展,库存释放完毕,部分年份产不足需,进口明显增加;控制深加工业过快发展;启动临储政策鼓励发展生产;进入2013年-2016年,则处于供大于求阶段,供求严重失衡,临储收购量大幅增加,库存积压严重,例如2012年度-2016年度临储收购累计达到30873万吨。
习银生认为,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呈周期性变化规律,既不会长期宽松,也不会长期紧张,偏紧与宽松会交替出现。
关于如何看待产需缺口问题,习银生表示,产需缺口是玉米涨价的主要原因,表明供求关系趋紧格局已确立。而玉米存在产需缺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作为和必然选择。玉米存在较大的产需缺口,并不是我国没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玉米,而是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只有市场化改革,使玉米合理回归市场定价机制,主动调减玉米生产,才能改变玉米阶段性供需失衡的状况,从供给侧为玉米去库存创造必要条件;同时,也只有市场化改革,使玉米价格摆脱虚高局面,才能降低下游企业成本,促进玉米消费迅速恢复增长,从消费端为玉米去库存创造必要条件。
展望下半年,习银生预计今年全国玉米总产量有望增长5%左右。他说,今年以来,国内玉米主产区总体降雨充沛,有利于玉米生产,虽然河南暴雨灾害减产约200-300万吨,但不影响大局;目前主产区玉米进入定产期,后期如没有台风、早霜、连阴雨等重大灾害,预计全国玉米单产将增长1-2%,总产量有望达到2.75亿吨左右,较上年增长5%左右。
在消费方面,习银生认为,下半年基本保持平稳。一方面,生猪产能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他养殖业平稳发展,有利于拉动饲用消费,使玉米价格回落,工业消费开工率逐步上升;另一方面,玉米价格仍明显高于饲用小麦,替代消费仍将大量存在,同比增3000万吨左右,但生猪价格明显下跌,下游养殖企业承受能力不足;同时,玉米及替代品进口仍将大量到港。考虑到今年丰产预期明显、新玉米即将上市,全年饲用消费将明显减少,工业消费稳中有降,全年消费将低于上年。
价格波动方面,习银生预期下半年价格存在回落风险,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他认为,虽然国内玉米供求关系总体仍然趋紧,农资价格、土地流转费、玉米生产成本皆有明显上升,但生猪产能的较快恢复将对玉米价格保持高位运行形成有力支撑。
习银生表示,中长期来看,预计未来供求局面处于总体偏紧平衡状态,产需缺口逐步缩小并向新的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