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文 随着8月17日“共同富裕”成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的重要研究事项,这一话题被热议。其实这在中国舆论场中的崛起并不是孤立现象。从国际语境看,更加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研究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包容性的共同繁荣,也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趋势。同时,关注和思考这方面的国际讨论,对中国也有着重大的启示。
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宏观经济学家曾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大稳健”时代,凭借成熟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引,再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在此思想主导下,为古典经济学所强烈关注的分配问题,则被视为不再重要。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刺破了这一幻觉,人们开始发现,收入和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随之畅销,虽然他的观点也受到了广泛批评,但眼球效应已经形成,这本书成功地恢复了收入分配问题作为经济学研究重点的地位。
同时,在作为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思想大本营的美国,近年来强调公平的社会民主主义也日渐崛起,其突出代表是民主党政治家桑德斯。在2016年和2020年,他一度刮起“桑德斯旋风”,虽未成为总统候选人,但在民主党提名战中表现出色。值得注意的是,桑德斯支持者中年轻人占比较高,因此其“大政府”和对富人征税政策有望为以后的新一代政治家继承,在美国政治中发挥持久影响。
如果说这些思潮为收入再分配政策做了铺垫的话,新冠疫情危机则为政府光明正大地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契机。为了对冲疫情期间采取的封锁措施对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冲击,美欧国家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被称为“新冠社会主义”的政策,如由政府支付停业企业员工的部分工资、直接向国民发放现金、规定房东在一段时间内不得驱赶交不起房租的租户等,这些政策均具有收入一定的再分配效应。
此外,全民基本收入(UBI),即不附任何条件向全体国民每月发一笔钱,作为一项政策建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有学者建议,西方国家应效仿在二战后建立福利制度的成功经验,迈出大胆的步伐,全面实行全民基本收入。但当然,这一建议还有待各国政府采纳。
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讨论,对中国有以下启示。
第一,人们日益认识到,收入分配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平问题,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与效率问题一样要得到重视,决不能忽视。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提供公平性和包容性,既能培育长久的经济增长潜力,也能增进社会凝聚力与合作效能,提高制度质量与治理水平。
第二,推进和共同富裕有关的改革,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的桑德斯、英国的科尔宾等政治家呼吁大刀阔斧的收入分配改革,但他们主张的是以和平的方式,在取得社会共识的基础上,由议会经过讨论,通过法定程序出台改革措施。他们的观点是舆论场中诸多观点的一种,需要在与对立观点争论的过程中取得合法性,而不可强加于人。
第三,缩小收入差距既要关注市场竞争带来的差距,也要关注政府干预、权力垄断所带来的差距。市场竞争本身具有一定的“马太效应”,因而政府需要通过分配政策调节贫富差距。但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大的贫富差距是政府在富人游说集团影响下,采取和维持有利于富人的政策造成的,为此就需要反对钱权结合和垄断。从此意义上说,缩小贫富差距和实行市场经济、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并不矛盾,并不意味着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收入分配政策不能盲目强行实施,也需要倾听反对阵营的声音,并考虑相关措施的成本。如果过于偏重分蛋糕而不重视做大蛋糕,必然会导致挫伤经济行为主体积极性和创新的结果,并可能制造长期性的财政问题。理性的争论能对过度行为产生纠偏作用。归根到底,共同富裕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也需要兼听则明、集思广益。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