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文 9月14日,人工关节集采结束。看上去一切正常,大体表现是虽然有些小波澜,但几乎可以说没有冷门,大部分公司都在按照既定计划走,有些丢标甚至可以归结为“非受迫性失误”。
不少厂商称,相比于之前的几轮集采,尤其是上一次的冠脉支架集采,人工关节要温和、理性得多,中标价格也都在接受范围内,并不像之前说的“集采过后,寸草不生”。
这算一次真正的“谈判”,外资企业的参与度远高于之前的任何一次。此前,不少媒体都把集采跟“国产替代”划等号,外资企业的参与度和降价幅度明显不足。这当然是因为在人工关节领域,外资企业依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这次集采决定了全国医疗机构九成的需求量,不容有失。
但不得不说,在多次的国家和区域性集采之后,企业对这个体系的玩法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会基于这个体系去制定自己的打法。总体上看,没有绝对的赢家输家,市场格局会有变化,但不至于巨变。
资本市场的反映也偏良性,这也跟上次的冠脉支架集采截然相反,几家国产医疗器械巨头的股价都有不小的增幅。
实际上,支架的集采暴露了不少问题,媒体的关注点在于价格降下来了,但多个区域出现缺货现象。病患用不上便宜的支架,有些医疗机构甚至为了填补收入受损部分,变相抬高检查费用和手术费用。相关医生的收入也受损,看上去好像没有一方得益。
医疗器械毕竟不同于药品,从生产,到最后的手术实施,都要复杂得多。厂商需要提前布局产能,如果产能不足,医疗器械“断供”的可能性更大。国家刚刚在八月底向华北制药开出第一张罚单,也表明了在这件事上的坚决态度。
本次人工关节集采也得到了骨科医生群体的强烈关注,他们当然关心是否会影响收入,但更重要的是会不会影响到未来的工作方式。这包括习惯了某几种型号,大面积替换是否恰当;人工关节特有的“售后服务”如何开展,如果价格降下来了,原来都是由企业作为增值服务提供给医院的跟台,现在由谁来负责……
从这个角度上讲,集采是把价格降下来了,但如何通盘地调整资源流动,使得所有参与者都能基于新的规则体系做好定位,从而持续地保证服务质量,是个体系工程。这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和磨合阶段,国家相关部门也要通过新规则的出台不断调试这个体系的效率。
这里要重点提下国产品牌,爱康、微创、威高等国产龙头此次集采的策略还是以低价为主,这也符合国产替代的主旋律。这本身并没有问题,甚至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都是我们的主要打法。
但还是要强调下医疗器械的特殊性,相比于药品来说,它的服务属性要重得多,不是纯粹的制造业,尤其是高值耗材。产品得过硬,如果价格意味着牺牲品质,整个服务流程将会受到极大影响,类似的案例已经发生了。外资品牌基于产品积累深厚,服务案例庞大,有天然的优势,医生端的反馈很直接,他们对外资品牌的熟悉度和信任度都更高。这是我们必须得补的课,花钱也买不到。
而且,集采因为中标价降低,即便中标,也会极大拖累业绩,不少国产公司在此之前已经做出业绩预警。一些国产化程度已经很高的领域,新增市场有限,整体盘子缩水。国产化程度不高的,想要快速抢占外资企业市场,也并不那么简单。
所以,要学会“低空飞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资源分配。在进入集采的主营业务上,如何提高效率,保证利润率。与此同时,如何小成本地开拓新的战场。过去一年,医疗器械公司的动作很多,它们通过收购等方式开始进入更多的产品领域、上下游供应链等。
要明确一件事,集采会常态化,基于集采的竞争也会常态化。每个企业都要“正常”地对待自己,以及这件事,不要有任何“抽大奖”心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