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为自动驾驶打前锋 两个月内五家造车科技公司押注机器人

周菊2021-09-14 21:09

记者 周菊 实习生 胡耀丹 作为两个月内第五家宣布造机器人——准确来说是造“机器马”的汽车领域的公司,9月7日,小鹏汽车正式公布生态企业新成员鹏行智能,并发布了首款智能“机器马”第三代原型机,内部代号为“小白龙”。这款外观神似“羊驼”的机器马一经发布,便引发了业内的大量关注。

据悉,小鹏机器马采用了四足设计,机体与关节能够模仿小马“前膝后肘”、“直膝行走”的行走步态,可通过脸部屏幕表达情感,并拥有触觉感知。

在小鹏之前,已经有四家造车或准备造车的公司密集宣布了进军机器人领域的计划。

8月13日,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款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中文名“铁蛋”)。据介绍,这款机器人将搭载高精度环境感知系统,全身11个高精度传感器向AI大脑实时传输信息,可以感知图像、光线、距离、速度、声音等环境信息,还原真实的生物反应。

同样在8月,特斯拉在其AI日上正式宣布了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项目的开发计划,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这款机器人将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苦差事。这款机器人身高约1.78米,体重约57公斤,将于2022年上市。

另外,在不久前的“百度世界大会2021”上,百度CEO李彦宏正式提出“汽车机器人”的概念,认为未来的汽车是具备L5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机器人,并发布了无人车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

除了车企及科技企业,智能产业链上供应商也行动起来。7月29日,在地平线征程5芯片发布会上,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技术副总裁黄畅指出,地平线的芯片是一颗AI领域的通用芯片,并强调未来业务或将拓展至泛机器人领域。

仿佛一夜之间,智能机器人赢得了跨界造车企业与汽车芯片供应商的绝对关注,并开始各自在该领域“秀肌肉”。那么在这些参与者扎堆入局背后,它们的驱动力是什么?研发机器人这个有些“不务正业”的举动,将给它们带来什么好处?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表示,由于机器人在技术上与自动驾驶有许多相同之处,机器人的研发对推进汽车自动驾驶有较大帮助。

“从扫地机器人到仿生机器人再到自动驾驶,这是逐步升级的技术路线,但其中的核心技术都差不多,均涉及地理位置重构、路径规划等。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直接上自动驾驶技术难度比较大,周期也较长,并且法规政策的原因,企业没办法直接出产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采取机器人这样一个没有那么难落地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给企业短期内打造自动驾驶的品牌,同时可以做一些技术方面的积累和测试。”鹿文亮对记者表示。

鹿文亮以小米的“铁蛋”举例表示,在做CyberDog之后,小米在这款机器人芯片方面的一些调试数据,包括传感器方面的开发等,未来都可以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中。今年上半年,小米已经正式宣布造车。

事实上,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自动驾驶汽车被认为是车形机器人的观点正在兴起,这主要因为在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思路中,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汽车的核心——自动驾驶背后的技术都是AI(人工智能)。实际上,这两者涉及的技术在本质上都以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环节为底层逻辑,两者技术之间存在共通性。

“如果说智能汽车是智能智造的皇冠,那么智能机器人将是机器智能的皇冠。”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朋友圈发文表示。他的想法与马斯克略有相似,“我们已经制造了带轮子的机器人,所以我们可能也应该制造这个(人形机器人)。”马斯克这样表示。

而早于这些造车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主流跨国车企在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对机器人的研发传统。国际上在机器人领域拥有更成熟技术的企业,是三大传统车企——丰田、本田、现代,这三者都已研发出具有一定交互能力的人形机器人。

如本田的多功能机器人名为ASIMO,现在已经可以自动完成很多类似人类活动的工作,本田的目标是让其进入家庭并承担家庭日常工作;丰田的一款多功能机器人叫做CUE5,在东京奥运篮球赛场上表演过投篮,可以实现自己拿球、自动移动投篮;现代在机器人上的研发则大多依赖于波士顿动力,该公司旗下的机器人Atlas能够进行体操动作,甚至具备一定的“跑酷”能力。去年12月,现代汽车集团宣布斥资8.8亿美元收购了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而波士顿是移动机器人的全球领导者,曾研发出机器狗“Spot”、直立行走机器人“ATLAS”等。今年6月,现代汽车集团表示已经顺利实现波士顿这部分股份的收购。

在国内,机器人研发则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小鹏的“小白龙”原型机已经研发到了第三代;特斯拉尚处于提出计划尚未实施的阶段;小米打造了尚未面向市场的四足机器人;百度打造了以无人驾驶与智能交互为核心的“汽车机器人”。

目前来看,作为AI行业前锋,机器人的研发似乎会早于自动驾驶汽车,率先掀起一波技术潮。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产业链上的供应商的及时开发与支持,如超高算力的AI芯片一直被认为是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多功能智能机器人的必需品,地平线目前已经明确表示其最新芯片可用于泛机器人。

另一方面,机器人的研发也需要更多相关人才的支撑。有观点认为,企业研发机器人的目的也是为了招揽更多AI方面的人才、积累更多技术以完成其在自动驾驶技术、汽车智能交互上的优化、提升。

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2800亿美元,国内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也达到了3000亿人民币。不过,国内AI人才数在国际上来看并不乐观。AI领域机构Element AI发布的2020年《全球AI人才流动报告》显示,其评定的总计477956人的全球AI人才库中,美国拥有188300人,位列第一,中国拥有AI人才数量仅为22191人,位列第四。

人社部今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则显示,国内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在这种情况下,在AI日上详细展示技术路径与储备的特斯拉,就被认为是在向不限于汽车行业的AI人才抛出橄榄枝;在“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展示“汽车机器人”的同时,也宣布成立了百度松果学堂,打造源于产业的AI人才培养平台;小米发布会上,雷军称小米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和技术开源社区,邀请工程师加入共同开发。

由于技术及法规等方面的限制,自动驾驶何时能够真正实现是汽车业一直热烈讨论的问题,而车企及科技公司扎堆布局机器人,或将有助于其规避法规问题的同时推进技术研发,进而加速汽车自动驾驶的实现进程。

但鹿文亮指出,研发机器人并不一定是所有车企和科技公司的选择。“这个路径(先研发机器人)并不是说所有车企都要这么走,如果有的车企并不在乎自动驾驶技术在实现前的一个显示度,也不在乎中间的经济上的回收收益的话,可以直接去做自动驾驶车辆,这样也是没有问题的。”鹿文亮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