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改革再提速

胡群2021-09-13 17:00

胡群/文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有望进一步加速。

“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范围,把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与模式创新作为重要试点内容。”9月12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显示,推广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符合绿色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信贷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近年我国的绿色金融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自主创新下取得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长期资金缺口巨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绿色金融发挥作用的关键切入点。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为实现双碳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约为3.5万亿元,占到2020年GDP的3.4%,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左右,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

“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利用市场资金来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毕马威发布的《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大有可为》显示,相对于巨大的需求,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着诸如普惠型绿色金融产品较少、项目分类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强制性不足等问题。

2013年,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在G20圣彼得堡峰会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显示,绿色金融可以涉及多个行业,如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环境治理等,其涵盖范围宽泛、缺乏一个广泛接受的定义。我国在参考国际发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理论体系建设,已成为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2016年由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给出了中国对绿色金融的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 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基建等领域的项目 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务。”我国由此对绿色金融的目的、项目类别、活动范围等做了明确的界定,同时也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

2020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1.59万亿元,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项目的贷款余额及增幅规模位居前列。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同时,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1%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调整信贷结构

7月22日,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廖林在银保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6月末,工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绿色债券投资、绿色非标代理投资、绿色租赁融资等余额近4000亿元,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近100亿美元,绿色贷款规模、绿色债券发行量、绿色债券承销及投资额等指标均保持同业领先。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欧阳卫民则在同场发布会上透露,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3万亿元,居国内银行业首位。

近年,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截至2021年一季度, 绿色贷款余额达13万亿元,较上季度增长9%。绿色信贷在金融机构总信贷中的占比也保持了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信贷的占比已达7.2%,较2018年末提高了1.2个百分点。2021年上市银行中报显示,6家国有大行绿色信贷总规模已突破7万亿元。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大有可为》显示,“双碳”目标的达成及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但是绿色项目本身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融资的难度。对于普遍的绿色项目融资需求,目前绿色产业项目还面临着回报偏低、资金回收周期较长、 市场化程度较低等行业性问题,同时,大多数投资者并不具备识别绿色产业项目的能力。

9月7日,建信信托研究部总经理吕致文在“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绿色金融与“碳达峰、碳中和”专题会议上表示,在实现双碳目标上,金融体系将面临一场巨大的革命,原有的资源配置体系将进行非常大的变动,才能适应新变化。但是现在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配比非常不适应,在向双碳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需要非常多的长期资本来介入,目前尚不充足且直接投资资本和金融融资资本也是严重失衡的。

债券作为相对更加长期和稳定的融资来源,可以帮助绿色产业项目减少期限错配的风险。绿色债券作为已经被贴标的债券,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 通过第三方评估认证,大大提高了投资人识别绿色产业项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二, 且尚无违约案例。

在刚刚闭幕的2021年中国服贸会上,浦发银行携绿色金融品牌“浦发绿创”及人工智能的系列创新成果亮相,为公众带来全新的金融服务体验。

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浦发银行已形成一套机制有保障、资源有倾斜、产品有体系,以集团协同、科技赋能为助力的绿色金融业务体系。早在2008年,浦发银行率先推出针对低碳经济的《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2012年升级推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2.0》,2021年发布“浦发绿创”品牌,并升级推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3.0》。“浦发绿创”品牌作为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寓意通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就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2021上半年,浦发银行落地全国首单碳排放权(SHEA)、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组合质押融资、首单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境内外双标认证的“碳中和债”、首批银行间市场“乡村振兴票据”。8月18日,浦发银行主承销的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完成发行,规模20亿元,3年期票面利率2.99%。这是浦发银行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助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创新实践。

绿色资产稀缺

当前绿色项目通常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社会效益大但经济收益低,投资回报期限相对较长,且项目较为分散,同时社会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知之甚少,虽然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业务进展迅速,但与“双碳目标”的实现仍存在较大压力。

上述毕马威的报告显示,以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的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例,其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有至少40年以上的时间,远超我国30年的目标。

但绿色金融的生态链正在逐步完善。在服贸会期间,普华永道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以下简称北京绿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多个领域的课题研究、能力建设、创新解决方案开发等各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强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价值,更好的体现作为企业公民所承担的,促进国家绿色发展的使命与社会责任。普华永道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合作领域及其涵盖的关键主题包括:ESG投资研究中心、自然资本投融资研究中心、绿色科技研究与投资促进中心、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以及其他的商务活动。

9月4日,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展期间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表示,很多银行反馈当前绿色资产很稀缺,金融机构想把绿色信贷比重提高,因为现在整个绿色信贷所占比重仅9%-10%。但缺乏绿色资产,绿色金融资产占比就无法提高。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引导。

“当前绿色金融产品覆盖范围少,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占主导,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毕马威的报告称,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选项。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