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玉查寝事件之后,职教要用实力为自己正名

沈彬2021-09-10 12:17

沈彬/文 黑龙江职业大学张美玉学姐查寝室的事情,似乎告一段落了。气势汹汹、官味十足的张美玉成为了B站上的鬼畜顶流,甚至挤掉了张作霖“东北军阀扛把子”的咖位。但是,在一地的泡沫之后,并没有看到任何的改变,校方没有处分张美玉,甚至没有出来做个道歉。

这则视频带来的一个影响是,职业学校被张美玉污名化了,公信力被打入了冰点。之前,教培行业疯狂暴走,背后是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对所谓“分流”的恐慌,是对于孩子“跌落”到职业教育的恐慌。学姐查寝室事件让人们担心这就是职教育的一线真实生态。很多家长甚至吓唬孩子:“再不好好读书,让张美玉学姐收拾你!”

几乎是作为配套教材,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杜连森的论文《“打工人”的困境:去技能化与教育的“空洞”》也火了。作者作为代课老师刚刚完成对某职业技术学校的“民族志”调查,这所职业学校里,重规训、轻技能学习,每天检查胸卡和早操花费了老师较多的精力,却学不到什么像样的技术,学校的老师上课也是提心吊胆,一不留神,教室里一个同学就把另一个给踹晕了,甚至校长也将学校定位于“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是多办一所学校,少办一所监狱”。

当然,张美玉的视频以及杜连森的论文并不能代表职业学校的全部面貌,但应该思考的是,我们需要怎么样的职业教育?

的确,中国制造需要“中国工匠”,也当然需要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培育健康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6月7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迎来该法施行20多年来首次大修,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推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教和普教同等地位,这个原则背后意味着师资水平的相当、教育投入水准的持平、学生未来出路的不相上下。这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中国转型愿景:蓝领与白领工人,体力工作和脑力工作的差距缩小。但是,中国的职教发展路径在哪里?

舆论场、经济圈里有人竭力鼓吹“以德为师”,描绘了德国学校早在四年级就早早分流,专门培养高级技工的职教制度,技术工人社会地位高,收入也不比白领低。事实上哪怕是在德国,也只有少数获得“师傅”资质的技术工人,其收入才可能接近于工程师的水平,哪怕是在德国,职业教育也最多是一个“次优选择”,而欧洲的收入差距水平比较小,又进一步突显了德国职教的“香”。

而美国的职业教育则显示出更糟糕的一面,它曾被奥巴马毫不留情地称为“美国社会的毒瘤”“社会不公平的根源之一”。奥巴马在任时期间大张旗鼓地推动职业教育改革,2013年美国发布《致力未来:重塑美国职业生涯与应用技术教育的改革蓝图》,旨在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

回归中国的现实,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职业教育的路径、学制、专业,不可能照抄外国经验。但是,中国职教要破除“唯高学历”的执念,更要走与市场结合的道路,贯彻“以专业抵达职业”的思路。职教不能老往“大学”上靠,中职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哪怕是挂着“职业学院”的名头,这么搞既让职教失去专业性,也让高等教育通货膨胀。此外,职教的专业设置要体现市场导向,比如,上海一些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近年就大力发展健康护理类的职业教育,产销对路,学生获得感也高。

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张美玉的玉,希望全社会通过这个事件重新思考职教的定位。职教是国家的重要教育基石,它不该被污名化,但更要用实力为自己正名。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