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双减”政策之后,素质教育恰逢其时

沈怡然2021-08-14 11:4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双减”政策落地半个月,校外学科类培训被按下暂停键,学生们繁忙补习的生活,突然陷入了真空,而一直被忽视的素质教育,重回家长的视野。8月9日,记者专访中国著名主持人、媒体评论员马丁,他曾主持教育类节目《老师请回答》,近期正和团队筹备一项素质教育培训项目——少年演说家。

这是一项针对7-15岁青少年的演说类训练营。马丁曾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上演讲《中国式父亲》,单篇演讲点击量超过3亿人次。此前,他筹办的火星演讲会带动两百位企业CEO演讲,已获得天使轮融资。

但对马丁来说,这仍然是充满挑战的一次创业。马丁说,演讲能力的培训,无法体现在孩子的考卷上,但背后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甚至综合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如今“双减”政策,为教育带来一轮洗牌,在马丁看来,素质教育的壮大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学科类的培训机构正积极转型,而未来,家长也将更专注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平衡。

|访谈|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看待最近的“双减”政策?

马丁:政策的基本态度我是非常支持的,不能让教育走向一种单纯比分数的畸形状态,只是政策附带的一些影响还有待解决。政策对学科类教学机构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很多朋友是相关从业者、创业公司的老板,这两天都“哭死在厕所”。

政策其实是渐次贯彻到这一步的,并非看起来这么突然,在“靴子落地”的一年前,行业就有了端倪,当时包括我在内很多业内人判断到政策要来。

经济观察报:“双减”后您最关注什么样的问题?

马丁:我的关注点可能有些特别,那就是公立学校老师的待遇。当校外的学科类培训、在线学科教育被叫停,教育又回归公立学校本身,公立学校将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责,势必让公立学校的老师教学时间更长。

经济观察报: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马丁:建议给公立学校的老师提高待遇,让付出更多的人获得更高回报,不能只以荣誉和责任绑架他们付出,应该让他们活得更体面,更高薪,让他们更踏实地在公立学校里教书育人。

我觉得教育行业要趁这个机会解决过去的一些问题。过去,因为待遇的差别,校外机构大量吸纳体制内的优秀教师,人的市场化流动是不可阻止的,但除了政策的规定之外,必须配以相应的辅导措施,让真正的好学校留住好老师,惠及所有的孩子。

经济观察报:站在家长的角度,如今学科类培训机构收紧了,家长的焦虑,“鸡娃”现象,能得到解决吗?

马丁:首先我是个佛系家长,我们家孩子没有报任何一门学科类的辅导课,都是素养类的课程。我女儿喜欢跳舞,儿子喜欢弹钢琴,每个人学1-2门,我不是那种到周末就赶场的家长,我希望孩子有休息的时间,还可以玩。

但我非常理解“鸡娃”家长的焦虑,当前,很多家长把教育看作改变命运的机会,或者是释放自身焦虑的一种通道。在社会上出色的家长,希望孩子更出色,不太如意的的家长,希望通过孩子改变命运,替自己实现阶层的突破。

无论自身优秀与否,家长的压力仍然会放在孩子身上,那么“双减”之后,家长的焦虑仍然存在,只是陷入了真空,是亟待填充的,只能诉求公办教育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提高公立校教师待遇。

经济观察报:如今的形势,是否利好素质教育?

马丁:很多朋友说,少年演说家的出现恰逢其时,我倒觉得没那么严重,它本身是一直被忽视的部分,素质教育。大趋势来看,一定是利好素质教育的。

经济观察报:素质教育的起势,是否已有一些迹象可寻?

马丁:教育部正在重新修订小学语文课本,增加一个重要板块叫“思维性阅读与表达”,就是不再照本宣科,不再人云亦云,不再只注重客观性的填空题、选择题,而是提高学生对于好内容的理解、吸纳和重新表达的能力。这就是一种素质教育。

另外,一些在“双减”政策中受到严重影响的教育机构,正在考虑转型素质教育。最近有相关企业找到我们,希望在素养培训方面进行合作。

经济观察报:国内教育的评价体系,仍然是以高考为导向的,接下来,您认为家长该如何平衡好孩子的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

马丁: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不能完全割裂开的。过去来看,的确有一些所谓的学痴、学呆、高分低能者,但我在训练营的教学体验中,发现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的,那些表达能力好、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学科成绩也同样不差。话说回来,没有积淀怎么可能站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

现在的学霸不再只是会学习,而是一个全能型选手,至少是具备良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小孩,这其实是来自一种素养教育。而好的素养教育,其实是滋养了学科的能力,好的学科教育也培养了综合素质。

经济观察报:您是怎么想到要办少年演说家的?

马丁:三年前,我还没做火星演讲会,就有人问过我愿不愿意教孩子演讲,我内心是愿意的,但不敢轻易尝试,因为两点,第一,我从没教过孩子,孩子肯定不好教,第二,对中国的孩子来说分数是最重要的,演讲无法真正体现在考卷上,它其实在素质教育的范畴。

所以三年前我们先做了火星演讲会,期间研发了一套关于表达的课程,在市面上没有过的,给各行业公司的企业家培训,得到了积极反馈,一个评价是“它能让人由内而外地说出自己真实的东西,而非夸夸其谈”。这一套课程也为我们夯实了基础。所以,一年前我开始启动了少年演说家。到今年,算是准备好了。

经济观察报:少年演说家本质上也是个训练营?

马丁:是的,目前是一个立足线下的演说类训练营,目标是7-15岁孩子。

经济观察报:那您做了哪些筹备?

马丁:首先,我花了小半年时间,把市面上相关培训调研了一遍,同时研发课件,课件初步形成了10万字。然后进入实践环节,幸运的是,去年和北京市史家小学达成合作,在该小学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课程。我亲自来教,并联络了一些我比较认可专家来做学生导师。最终在今年六一节于学校礼堂进行了一场汇报演讲,孩子们依次登台,全校直播。这次实验很成功,我们就在今年暑假开办了少年演说家训练营。

经济观察报:据说在导师安排上,您还请了心理老师,这和演讲有什么关系?

马丁:心理导师跟演讲毫无关联,我们的课程绝不仅仅在演讲本身。我认为,教孩子手往哪放、眼往哪看,如何字正腔圆,那是最表象的层面。教演讲,骨子里是培养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自我心理的思考,然后敢于表达出来,哪怕很荒谬也没关系,因为一个好的表达者背后,是一个人自信、思考的建立,心理健康的培育。

经济观察报:期间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吗?

马丁: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参加了训练营,他弹钢琴很好,刚考完10级,只是他跟家长说“课特别好,喜欢马老师,但绝不登台”,家长劝不动。下课后,我问他汇报演出想讲什么,他说没想好,我说你讲钢琴,讲一篇“我恨钢琴”怎么样。他说“不,我其实不是完全恨钢琴”,这次以后,他主动跟家长说,决定登台,演讲题目叫“我和钢琴有个约会”。

儿子演讲当天,林永健也一起登台了,他说“马丁是我偶像,因为虽然我自己登过无数次春晚的舞台,但我无法让我儿子站在这”。这件事挺启发我的,其实教育的一些事情没有那么难,只是家长没有触碰过孩子的一部分内心。

经济观察报:某种程度上,您想达到一种心理的治愈?

马丁:没错,我喜欢演讲这件事,也是因为2016年我参加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讲了一个纪念父亲的主题,《中国式父亲》,我父亲过世了,这是我第一次通过演讲,表达我的内心和曾经的遗憾,达成了和解,也告慰了我父亲。

我发现原来演讲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对我所有的学员说过,如果你不讲内心最深刻的故事,那就不要讲了。对于中国的大人和孩子,尤其是孩子,要让他们从小学会真实地面对自己,自我检视,自我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我想帮助中国孩子培养起来的东西。

经济观察报:下一步,会扩大训练营吗?

马丁:目前尝试把线下的课程搬到线上,未来可能会做付费视频课,我们自己讲课。一个问题是,线上课程如果脱离训练,只是一个单向的输出,所以计划线上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再找机会将训练营下沉到各地。网络教学也是普惠更多地区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公平,为了唤醒每一个可能被唤醒的灵魂,这也是我们坚持的方向。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无人机、虚拟现实(VR/AR)、智能穿戴,以及新材料领域。擅长企业深度报道及上市公司分析报道。发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投资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