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文 近日,江苏扬州一核酸检测点出现聚集性疫情引发关注。截至8月9日24时,扬州市广陵区湾头镇联合村核酸检测点出现交叉感染,暴发“1传42”的聚集性疫情,感染者中已出现三代传播。8月8日,广陵区湾头镇联合村从中风险地区被调整为高风险地区。
根据江苏省扬州市纪委监委发布的通报,此次1传42的源头为在8月1日确诊为新冠患者的王强,为广陵区湾头镇财政结算中心工作人员,此前曾在此轮疫情爆发点莱东苑棋牌室打牌,该棋牌室有确诊病例。
由于联合村核酸检测点设置不规范、现场组织混乱,以及病例瞒报行程,王强感染的新冠病毒又进一步随着人群密集的核酸检测传播给他人。
王强是如何在联合村核酸检测点1传42人的,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但这个传播链无疑是真实存在的。此次事件再次证明传染病防治的两个关键点非常重要,一是隔离传染源,二是切断传播途径。前者指的是已经确诊的病人或怀疑被传染的疑似病例,后者指的是人与人现实接触的任何途径,如身体接触、1米以内的面对面的谈话、触摸确诊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动用过的用品等。
大型集会、娱乐场所、密闭空间都是传染病传播的极好途径和空间,核酸检测尽管是在室外进行,也是人员大量聚集,稍不小心和组织不力,现场出现混乱,就有可能造成病毒的连锁或辐射式传播。而且,核酸检测场所有可能更危险之处在于,大规模检测核酸本身就意味着怀疑该地区有被感染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健康人与感染者,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混杂在一起,谁也不知情,如果没有严密的防范措施和精心组织,混乱之下,造成大规模感染也在所难免。
针对这种情况,8月10日,国务院发文要求,各地要确保全员核酸检测时没有漏采人员,没有因现场人群聚集造成疫情传播,确保检测人数在500万以内的在2天内、检测人数大于500万的在3天内完成全员检测。
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同时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员核酸检测组织管理工作,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摸清待检测人员底数,做到不缺1户,不漏1人,并做好预约管理。
这是对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实打实的严格要求。基层的核酸检测,既有技术上的短板,更有组织管理上的难题。体现为,参与核酸检测的群众较多,有些人纪律观念欠缺,尤其是年龄较大者,插队或不排队,一窝蜂往前挤,而且抢水、推搡,既没有安全距离的观念,更没有自觉的行为。这就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让病毒携带者有机会与大量健康者亲密接触。
针对基层的这种情况,应当结合实际,做到精细化管理和预约管理,多一分体贴和关爱,多一分协调和组织,才能避免聚集性感染。在一些核酸检测做得好的城市和地方,已经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既能快速有序检测,又能避免病毒传播。
核酸检测现场的布局要合理,设计成人与人至少一米的安全距离,而且必须全程戴口罩。其次,现场要有足够的志愿者和医务工作者进行有序的指挥和指导。现场要设置多个等待区,以便分流人群。核酸检测现场还要尽可能配置供人休息的座椅,以免人们等待时间较久发生急躁情绪,尤其是老年人耳朵不好、行动不便、体力跟不上,无法长时间站立,等待不了就往前挤,造成拥挤、混乱和亲密接触。
有些地区的基层管理人员也提供了一些较好的办法,计算好每一批次的检测人数和时间,由村干部打电话通知村民分批次前往检测点检测。如此,既不会造成检测点人员大量聚集,也不会因为人们等待时间过长产生焦虑情绪,造成争先恐后拥挤聚集的场面。
一些地方的做法既简单实用和人性化,也科学有效,值得借鉴。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杉木桥镇风垭村群众排队进行核酸检测,人们站在粉笔画的圆圈内有序排队,每个圆圈相隔一米,被称为悟空圈。这些都是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创造的“小发明”和精心组织的结果,既有序,也避免了亲密接触而造成病毒传播。这样的举措既简单方便、行之有效,也让公众体会到关爱和安全。
对于已经确诊者和疑似感染者,基层政府部门同样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隔离,不能再任其到公共场所,尤其是核酸检测场所,避免其感染其他健康者。
上述所有做法都是精细管理和预约管理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协调能力提升的反映,可以在未来所有进行核酸检测场所实施。此外,也要让所有人明白,核酸检测场所是疫情传播的高危场所,每个人都要有严格的自我保护意识,如全程戴口罩,与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不要面对面大声说话聊天,不要随意触摸检测场所的物体等。
另外,多一分遵守科学和规章制度同样重要,这体现在医护人员的科学操作和遵守操作规程上,例如,每对一位检测者取样后,应换上新手套,以防交叉感染。同时每隔一定时间定时为房间、器具等消毒。
如此,才可以防止核酸检测场所的病毒传播。
(作者系科普撰稿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