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下半年:专项债扛大梁

杜涛2021-08-07 09:40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涛 连续实施了1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下半年将会如何变化?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在此之前的4月30日召开的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落实落细,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发挥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撬动作用。

8月5日,一位财税专家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从当前的经济情况来看,第二季度数据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的增速,都增加了对下半年能不能维持较好增长势头的担忧。”

上述财税专家认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减税和扩大赤字,扩大赤字也就是发债。“发债主要是用好3.65万亿的专项债,赤字率已经定下,也没必要修改,减税降费主要是落实,如果没有极其特殊的情况发生,就要把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实好。”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部分市县区已经开始准备申报2022年专项债项目,公开信息显示,部分县市区已经开始培训准备2022年专项债项目申报。“我们这边省里发改委已经下发文件,要求市县区准备2022年专项债项目,”一位地方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

积极财政

中国已经连续13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员杨志勇告诉记者,积极财政实施很多年了,政策要注意效果,或者效益,不能只是扩大支出就可以了,也要符合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今明两年,经济更加平稳,今年上半年,明年上半年的数据压力会比较大。

8月6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李开孟告诉记者,此次政治局会议的提法,是针对过去一些问题所进行的纠正,比如2019年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密集提前下发的弊端和带来的风险,引起了关注。所以大量集中的财政资金投放,也就是大水漫灌的方式是不行的,强调投资的节奏的把握。

7月30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下半年财政收入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肯定不会达到上半年21.8%这样高的速度,我们会在政策上做前瞻性、精准性调整,让一段时期的财政政策保持稳定。

上述财税专家认为,上半年的积极财政比较节制,比如专项债发行比较慢。下半年积极财政、跨周期调节发力,预做资金的准备、项目储备。主动下半年乃至明年发力,让经济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希望现阶段,在经济复苏的相对优势,保持相对优势。

刘昆还表示,2021年,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7000亿元。同时,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积极财政政策的精准实施,有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高质量发展。

专项债扛大梁

多位专家分析,未来积极财政发力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专项债。

从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1-6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3411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16103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7308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14800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18611亿元。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从4月份开始增大,2021年第一季度发行新增债券364亿元。5月、6月份发行新增债券均在5000亿元以上。

在财政部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项中新解释,专项债发行进度较去年有所放缓,主要是今年专项债券恢复常态化管理,适当放宽地方发行时间要求,既不会影响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需求,也可以有效避免债券资金闲置。

专项债于2015年首度发行,当年发行1000亿。此后规模陆续增加,2019年扩张到2.15万亿,2020年因为疫情的爆发,发行量达到3.75万亿创出新高。2021年额度为3.65万亿。

下半年,专项债的发行速度将会加快,是否意味着政府投资的启动?

上述财税专家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促进消费,还是希望“三驾马车”都能发力。投资,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和中国发展阶段时点是吻合的,只不过在效益和方向模式问题要调整。“在他看来,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内容核心就是上半年比较克制,为应对疫情和保持相对优势,下半年要发力。在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进度,项目储备、项目落地,都会抓紧。要重视扩大内需,但是又不能着急,从效果的可控性来看,还是需要依靠投资。”

近日,有媒体报道,近期国家发改委下发相关通知,要求地方做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专项债项目准备工作。通知提出,要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统筹考虑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资金需求,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各地要在10月底前将一批符合条件、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录入重大项目库,确保这批项目具备尽快开工建设的条件。

但是专项债自身也有很多问题。从2021年部分省市公布的审计报告可以看到,专项债资金闲置仍是出现频率最多的问题之一。比如,有部分市县的地方债项目资金闲置超过1年,广东和福建甚至发现有项目资金闲置超过2年。至于闲置的原因,多和前期论证不充分、规划设计和方案制定不合理等有关,由此导致项目未按期开工建设,或拖累项目进度,或无法实施。

李开孟认为,2019年底到2020年大量的专项债投资中,一些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导致资金闲置。这也就是因为项目可行性研究质量有问题,部分项目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因政策驱动而下拨的资金难以落实合适的项目,从而没能形成实物工作量。此次中央强调要关注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实际上是要强调项目自身的质量,以项目名义申报下来的资金,要真正具备可行性,要形成实物工作量,要切实规避财政资金的投资风险,强化投资安全,重视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和质量,强化财政资金投入的绩效监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领域。主要关注财税、金融、审计、环保、PPP、大工业等相关方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