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减碳为何要“先立后破”

社论2021-08-06 23:25

经济观察报社论 日前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我们以为,“先立后破”的表述,为顶层设计确立了基调,值得市场关切。

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碳达峰、碳中和。当时的提法是:“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一个季度过去,很显然,一些地方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动作走样变形的情况,以至于决策层要出手干预,在继续强调“有序”的同时,要求纠正运动式“减碳”。

为什么会出现运动式 “减碳”?原因之一就是还缺少一个“指挥棒”和“发令枪”,也就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就此而言,“先立后破”给各地方和市场传递了明确的信号。综合来看,我们相信所谓“先立后破”就是顶层设计先行,当务之急是制定并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首先需要摸清底数,既要确定总量目标,也要明确阶段性目标。在此基础上,拿出一个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现实地看,没有科学审慎、实事求是的“立”,就很难有路径清晰、扎扎实实的“破”。碳达峰是一个总量目标,也是综合考量和权衡的结果。我们既要保证能源安全、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也要确保持续减碳,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就此而言,碳达峰不是盲目上项目的抢跑冲高,也不是不顾现实约束条件的强压——这正是运动式“减碳”的典型特征。

没有“先立后破”的顶层设计,很难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率先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甚至宣布要提前实现碳中和,并大手笔布局新能源等领域。客观地看,就实现“双碳目标”而言,的确要考虑不同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考虑行业减碳水平和压力的差别,但经济是互相影响的生态系统,如果缺乏政策协同,单兵突进可能带来很难估量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我们相信,提前实现目标需要以科学论证为基础。至少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提前”都缺少严谨的行动方案的支撑。这当然不能令人信服。

这是一场会持续40年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对于这样一个国家使命而言,顶层设计的“立”和关键领域的“破”同等重要。“先立后破”意味着,在大的约束目标和路线图下,减碳要从关键领域和行业入手,进而带动全局性的变革。电力行业率先入场全国碳市场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所有人都知道,如果电力行业仍然依赖于化石能源,减碳很难在整体上推进。

“先立后破”告诉投资者,确立了大的目标框架后,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毕竟,按照专家的预计,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投入规模在100万亿以上。

新能源被视为赢得未来的重要风口之一。不过我们也需要记得,补贴竞赛、赶超政策加上资本的无序扩张,是泡沫泛起的温床也是市场乱象的催化剂。从新能源汽车到光伏,教训犹在眼前。而要让投资者有稳定的预期,有长远目标和长期打算,顶层设计越早出台越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