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李菁:银行、保险、资管等机构持有的绿色产业偏低 不调整资产组合或会面临风险

胡艳明2021-07-28 20:05

记者 胡艳明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绿色金融业务中,一些挑战也逐步显露出来。比如,各个绿色标准的分类还有待统一;其次是信息披露和绿色认证的要求还未实现强制性,还是以鼓励为主,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管理空白;另外政策激励力度还可以加大,以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绿色金融市场。”

7月27日,安永发布的《双碳背景下中国能源行业转型之路》报告指出,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方兴未艾,上述问题值得关注,但也在逐步得到解决。

报告同时表示,绿色能源转型在加速产业转型的同时,也在金融领域孕育变革。近几年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猛,呈现出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发行主体不断多元化,品种丰富,交易活跃等特点。投资者对绿色金融投资呈现出一定的偏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步落地,从顶层设计的完善到一系列细化政策陆续出台,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

近期,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也公开表示,央行将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加强市场生态建设,发挥好中间机构的桥梁作用。在尊重我国能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央行将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助力全球绿色金融发展。

金融机构持有的绿色产业偏低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据统计,2020年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中国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

7月24日,在以“全球绿色复苏与ESG投资机遇”为主题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ESG投资已经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要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路径结合起来,大力引导和鼓励ESG投资。

绿色金融或者碳达峰、碳中和对于金融机构到底意味着什么?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亚太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主管李菁以银行为例分析称,银行截止到7月账面余额信贷资产,分成三个大类,绿色资产主要投向的是绿色产业,按照发改委规定的绿色发展目录或者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规定的绿色的信贷统计标准,绿色债券相关目录;中色产业通常就是我们说的“两高一剩”,“八大控排”行业;中间贸易类、服务类,非高排放类,也是非绿色的被称为灰色产业。

李菁认为,目前银行、保险、资管等机构持有的绿色产业偏低,未来如果不调整资产组合的结构可能会面临哪些风险,她建议,首先,银行的信贷客户当中,中色资产这部分八大控排行业企业,由于受国家监管政策监管,它每年的配额,每年的履约要实现,如果不实现要么被处罚,要么去碳交易市场上购买配额,成本在上升。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家企业它的还款能力在下降,违约率在上升,它是个典型的金融风险。

其次,气候变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金融风险,如果银行不能够提前去做好资产组合的配置,去核算资产组合的碳强度,他未来很多授信客户,投资的项目都会存在潜在的还款压力,违约率会上升,不良率会上升,这是金融风险。

李菁同时提醒,金融机构要提前布局,提前抢占优质客群,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它的发电量在全网发电量占比3.5%,按照现在的目标,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行业发电量占比超过30%,所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如果不能够提前布局,优先抓住这些优质客群,未来会失去很大的市场。

防止碳中和“一刀切”

目前,在绿色金融市场上依然存在部分风险和挑战。7月24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目前市场在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驱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效应还不明显;绿色资产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缺乏相应的标准、策略和工具;融资价格尚不能综合反应资金成本、风险议价和生态价值;金融机构ESG战略规划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责任投资理念教育有待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信息披露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存在不足,在产品创新、人才建设和风险管控等方面亟待提升。

今年7月1日起,央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正式实施,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正式纳入考核业务的覆盖范围,其评价结果将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

对此有行业人士认为,金融机构是否去追求一些更环保、更绿色的客户,而针对部分高耗能产业或地方债存量较大的地方,由此带来更多的行业性或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李菁对记者表示,这涉及到发展和环保、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还在进行高度的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不能够“一刀切”,但是金融应该发挥它的作用,即使把资金引入到传统行业,也是有转型升级的能力以及具有明显的减排效益的技术上来,这才符合生产行业以及资金、金融各个角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碳中和不能一刀切。”安永大中华区能源资源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大中华区基础设施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朱亚明认为,实现碳中和中的难点:第一,量大,第二,时间短。有总体目标之后,接下来是顶层设计,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路径怎样,然后分解到各个地方、各大央企、各个机构,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协调。如果没有一个战略协调推进的目标,肯定会出现“进一步退两步”的局面。

朱亚明提醒,关注各地政府以及各大机构在拿到自己的分解的任务之后,怎么去制定在自己的碳足迹、碳排放,怎么逐渐实现。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也是很有力的帮助。

梁涛表示,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行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型的难度等因素,紧密跟随有关部门制定的碳减排政策,不可简单地对传统高碳行业踩踏式、冒进式地抽贷、断贷、到期不续作,要在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上,对传统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避免“谈碳色变”。同时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协调配合,形成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