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九州通“盯上”医疗器械流通领域,“老牌军”国科恒泰上市募资“应战”

孙文青2021-07-27 21:53

孙文青/文 自2017年两次冲刺主板上市失败后,近日,医疗器械流通商国科恒泰终于在创业板成功过会。此次,公司计划募资6.16亿元,其中4亿为补充流动资金。之前在申请主板上市时,国科恒泰拟募资5.09亿元,也是以流动资金为主。

国科恒泰并没有透露过多对流动资金的使用规划。但行业对此的认知是为了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竞争。因为包括国药控股、九州通在内的过往以医药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均在今年开始强调自己在医疗器械流通业务上的布局。

今年4月21日,国药控股董事长刘敬桢表示,公司下一步将在医疗器械领域抢占制高点,特别是聚焦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九州通的管理层也不断提及这块领域,其副董事长龚翼华甚至提到具体的拓展逻辑,九州通首先是要做渠道,把全国的医院和OTC(非处方药)渠道“覆盖到极致”。

各家看到的机会是医疗器械超出整个医疗行业的增速。2017年以来,相较于药品整体市场10%左右的增速,医疗器械增速更快,达到近20%。

国家近两年加大了在医疗器械上集中采购的幅度,多数体量较大的品种被纳入其中。因为外企在价格上的劣势,这直接导致了“国产替代”的速度。而较大的价格降幅则压缩了上游器械厂商的毛利,直接结果就是流通环节的企业集中度极大提高,利好于已经有规模优势的龙头公司。以药品流通环节为例,数据显示,从2016年以来,将近1万家终端渠道单一的流通商消亡。

目前,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的竞争远没有药品领域得高。2019年药品流通市场规模增长至23097亿元,同时期器械市场规模仅7600亿元。对标国外,医疗器械规模与药品基本上持平。

国科恒泰主营心血管介入、骨科等医疗器械配送,从收入规模上来看,属于行业腰部企业。2018年到2020年,收入分别为36.37亿元、52.79亿元和69.59亿元,行业第一位的国药控股整体营收是它的60倍,来自于医疗器械业务的收入也接近是它的12倍。可想而知,如果国药控股基于市场环境大举杀入,国科恒泰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此次上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国科恒泰为此做出了较大调整。在两次寻求上市未果之后,2019年,它曾引入泰康人寿等超11亿元的C轮融资,公司对外称,要夯实行业的先发优势。

上市过程中被反复质询的“两票制”所带来的影响,国科恒泰在过去三年,通过各种方式“收编”了大量的经销商,公司体系中增加至89家子公司和25家分公司。而2017年时,它通过经销商分销获得的收入占比平均为98.10%。按照国家“两票制”相关规定,整个交付过程被压缩为两个环节: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流通企业再到医疗机构,不允许有多层经销商的存在。

但进度过快,也导致其过半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国科恒泰对此解释称,“鉴于各地政策的实施力度、终端医院的转换进展不一,造成发行人子公司业务体量差异较大,而医疗器械的经营单位根据药监要求前期的开立成本固化,使得报告期内部分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经观大健康曾就接下来应对策略,联系国科恒泰,并未获得更进一步细节。

不过这带来国科恒泰体量的扩充,收入增加很明显。在合作品牌数量上看,由2018年的45个快速增长至2020年末的117个,过往包括波士顿医学、美敦力在内的前五大客户营收贡献度由过半降至31.58%。截至2020年,它的89个处物流货仓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三甲医院。

静态地看,九州通和国药控股的竞争优势更加立体。九州通下属的器械公司布局了全国所有省份,服务了3000多家二级及以上等级医院,经营包括雅培、强生、费森尤斯等合计320个品牌商。国药更是已经将器械配送触角延伸至地级市,截至2020年,其190余处物流中心遍布全国,地级市覆盖率进一步提升至76%。

现阶段,全国性的高值耗材集采仅仅进行到第二批,药品集采已经进行到了第五批,从目前形势看,医疗器械的集采还有极大的空间。国科恒泰显然希望在此之前,利用募集的资金快速补充渠道布局。

医疗器械流通行业大概率会发生药品流通行业正在进行中的“集中化”,这对于国科恒泰来说,是个机会。毕竟两家巨头的主战场依然是在药品流通领域。如何利用上市,给自己积累足够多的筹码,经观大健康将持续关注它的后续动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