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要落实,仅仅切断资本是不够的

陈志文2021-07-26 18:30

陈志文/文 “双减”政策落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所有教育题材股票大跌,连带其他中国概念股也下跌。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2018年,面对学前教育的乱象,中央对学前教育政策进行了大调整,在国家承担主体责任的前提下,禁止学前教育机构上市。这次轮到了校外培训机构。

资本用到教育上,其逐利的特性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对老师的考核核心都是“续课率”,这事实上把老师变成了销售,大量培训机构的老师不得不穷尽各种手段“讨好”学生以及家长,这并不是真正的教育。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已经成为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不过,需要提醒和强调的是,禁止上市,不是不欢迎各种力量参与办学,而是不能以牟利为目的。

另外,我们还需要厘清此次“双减”政策的重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要让“双减”政策收到实效,仅仅切断资本是不够的。

“双减”政策的核心,在其目标中讲得非常清楚: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

也就是说,在“双减”的政策思路上,首先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包括通过提高课后延时服务以及寒暑假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多数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需求,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而不是涌向培训机构。其次,才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与治理。

应该说,此次“双减”和过去“减负”的思路有显著不同,首先是强化校内教育质量以及教育服务水平、范围,以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即没有必要到培训机构上学。坦率地讲,我们那些一味做减法的减负措施是存在瑕疵的,最突出的就是“三点半”问题。校外培训机构的做大,“三点半”难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双减”政策能否收到时效,根本还在于我们的教育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需求,让他们最大程度回归校园。

这对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都是一场艰巨的挑战。

在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过程中,就如对“三点半”问题的回调一样,我们需要调整一些指导思想,不能轻率否定家长的教育需求。在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极其重视,往往有着超高的定位与追求。我们必须面对这种现实与需求,对部分有较高教育追求的家长与学生,做必要的妥协,尽量提供一些教育服务去满足,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否则,家长还是会想方设法去校外寻求渠道满足需求。

同时,人是有差异的,因材施教一直就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我们必须给部分学生留下足够宽广的学习成长空间,尤其是对于那些聪慧同时又自发努力学习的孩子,我们需要在校内为他们创造足够的条件与空间。

“双减”政策的落地,尤其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严格管制,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担忧,有人说,现在是拼家长的时候了,言下之意是知识水平高的家长可以胜出。

这句话显然错了,但也对了。

对于孩子的成长,包括学习,起很大影响的是家长,不是名师,更不是辅导班,这是我们需要明白的一个基本道理。每一个优秀的学生背后,必有一个优秀的家长,必有成功的家教。但这种家教,不是教孩子知识,而是从小培养好孩子的基本面,比如三观,比如认真用心做事的态度,严格自律的行为习惯等等,这就是家风,家教。面对一个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你还需要操心或者担心他的学习吗?

因此,我经常说,与其拼命择校,拼命上辅导班,不如拼命做一个好家长。

对于家长,还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合理定位。人是有差异的,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他们自己的最高高度,实现自己人生的辉煌,但未必是其他人的最高高度。对于一个身高不足一米七的人,想成为篮球巨星是没有可能的。不恰当的定位,往往是跟自己过不去,跟孩子过不去。人生要扬长避短,而不是避长补短。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