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专家:郑州“海绵城市”失效的观点有失偏颇,应着力完善城市排水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7-23 16:15

河南近日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持续强降雨造成多地道路、地铁等被淹,人员被困,各地紧急驰援河南。

郑州“7·20”特大暴雨引起的城市内涝灾害,充分暴露出内陆城市也存在严重内涝的可能,这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敲响了警钟。

此前,郑州成为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特大暴雨后,网上出现郑州投入500多亿建设的海绵城市失效的质疑声。

海绵城市是什么?郑州的海绵城市是否“失灵”?通过此次特大暴雨要在哪些层面反思城市治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区域与城市科学系主任丁志伟,就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海绵城市难以应对特大暴雨

21世纪:此次暴雨导致郑州内涝严重,有人质疑郑州投入500多亿建设的海绵城市失效,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丁志伟:这个观点有失偏颇。我们说的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像海绵体一样,水多的时候能把它吸进来,而水少的时候能把它释放出来,它主要解决的是局部的水循环问题,而不能解决大面积、区域性的问题,所以有些人对海绵城市的认知是不正确的。

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但本次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超过了北京一年的降水量,它已经超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短时间内积聚了这么多水,不可能短时间内释放出去,这不是靠海绵城市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拿小循环去突破这种大循环的概念,这是不可能的。

这几年,郑州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成效,包括建设了一些海绵城市的示范区,为海绵城市的运转提供了比较好的局部地区的支撑,另外推进了一些海绵公园的建设,还有疏浚了许多河湖廊道等,打造了一些生态缓冲带。

我们之前在为郑州做相关城市规划时,也设想过能承载的暴雨量,应对几年一遇的降雨量是海绵城市管网建设的普遍标准,而郑州此次的极端降雨已经远超各项标准,超出了我们当时的预测范围。这次特大暴雨是历史级的降水量,影响范围很大,远远超过了海绵城市的设计承载范围。所以说,批评郑州海绵城市失效,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21世纪:现在全国很多城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这次特大暴雨给接下来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哪些教训?今后需要在哪些地方改进?

丁志伟:我觉得,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更有整体性。郑州现在打造了一些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但周边地区也应该跟上,我们现在提郑州都市圈,那就要从都市圈的体系中去考虑海绵城市的打造,实现示范区和外围地区的联动,最终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在面对一些极端天气时,通过廊道联通,会让水系的循环或者泄洪等更加顺畅。

另外,我觉得应该做好大型的排水廊道建设,包括一些排水工程和河湖排水体系等,让这些廊道能真正联动起来。如果能较为精确地掌握水的运动规律,在应对特大暴雨天气时,会为海绵城市更好地运转提供非常大的支撑。

建立灾害区域联防机制

21世纪:从你的角度出发,此次天灾暴露了城市治理哪些短板?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丁志伟:针对此次灾害,我觉得我们的城市治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和改进:

首先是面对突发灾害时快速响应机制的建立。气象部门给出了预警之后,我们应该迅速做出反应。红色预警发出后,如果各个部门的联防工作更加积极开展,可能灾害带来的损失就会减轻很多。面对灾害,各个部门的快速响应和联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外,此次特大暴雨,再次暴露了长期困扰城市治理者的积水内涝问题,接下来,要把城市的排水体系进一步梳理清楚,将城市的廊道、管线等,进一步加强设计和管理,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第三,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我觉得现在还需要加强大数据智能分析,通过大数据的支撑,为城市的排水系统或者救援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相信这也是一个趋势。

第四,在应对自然灾害时,需要迅速建立起区域联防机制。现在河南正在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城市之间的协同和互动,在防灾减灾这一层面应该更加系统地考虑,探讨城市区域的综合治理模式,这对未来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也会提供强大的区域性工程支撑。

通过这次特大暴雨灾害,我觉得一些城市可以针对水的管理或者海绵城市建设,设立一个类似于指挥中心的机构,这样再出现类似灾害时,能够及时和这个机构以及一些专家,迅速产生联动,对灾害的预判以及应对形成一个及时的方案,这样的话,对未来建立灾害联控机制,会带来很大的启示。

要特别重视灾后乡村重建

21世纪:对于灾后的重建工作,你觉得应该有哪些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

丁志伟:首先,应该解决好涉及民生的最急切问题。在极端天气造成的灾害局面下,首先要满足灾区人民群众急需的物资,还有生活、卫生等各方面需求,让居民正常生活能尽快恢复,城市运转尽快恢复秩序。

医疗卫生体系也要尽快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在这几天有些处于局部瘫痪状态,或者局部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应该想方设法恢复起来,让居民就医问题得到改善。特别是一些大型医院,要保障供电。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部分地区还有零星病例,这也是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地方,因此要尽快恢复医疗卫生体系。

还有就是城市秩序的恢复,我们都看到了,前几天郑州的地铁包括地面交通很多都停了,郑州本来就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所以要尽快保障交通的正常运转,交通恢复了,整个城市的运转效率就会进一步提升,其它各项工作也会慢慢实现正常运转。

另外,我觉得今后还是要着力完善城市的排水体系,要思考怎么解决城市的内涝积水问题。这里还需要再强调一点,这不是海绵城市的问题,是城市内涝积水问题,除了要重视天然的河湖廊道、蓄水廊道、城市排水体系等,还要重视地铁等地下空间的排水问题。

最后,我觉得应该特别关注乡村的灾后重建工作,之前可能外界目光都投向了郑州等大城市,而乡村其实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更加不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会更大,比如房屋倒塌、道路瘫痪、粮食绝收等,有些损失对农民而言是难以弥补的,所以这方面要更加重视,要形成城乡联动、城乡一体的灾后重建和恢复体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于长洹)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