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刘延辉:加强保险行业新型智库建设 推动行业智库更上层楼

刘延辉2021-07-20 23:36

刘延辉/文  智库建设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予以印发,指出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放眼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科学方面,科学既包含自然科学也包含社会科学,智库组织的战略研究能力、政策研究能力等,自然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已进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从行业层面看,银保监会成立以来,银保监管融合已经从“物理合并”走向“化学融合”,因而,监管部门和行业都面临内外部环境的许多新变化以及国家与社会的许多新要求,肩负着许多新使命,亟需学术智库进一步发挥功能作用。

我国新型智库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行业智库也有了较大发展,但距离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国家与社会的要求与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笔者以为,行业新型智库建设和研究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更多进展:

一是在推动监管理论创新方面有更多成果。“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监管能力,在银保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监管理论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银保监管融合发展过程中相关课题的研究,同时关注交叉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为银保监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夯实行业发展的思想根基和学术理论基础。

二是在提高研究水平、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方面有所作为。与国外一流智库相比,我国智库在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其研究质量与思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针对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不够。行业需要创新发展需要智库提供智力支持,需要智库组织在制定发展规划、技术标准、数据交流与共享、成果鉴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等方面有所作为,也需要智库组织在必要时发声,解疑释惑,恰当引导舆论,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大力发展持客观立场具有全局视野的高水平智库组织。许多智库组织因其所属单位、资金来源等种种原因,难以摆脱资本干预和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色彩,对其成果的客观、中立立场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具有全局视野和持客观中立立场、侧重于从第三方视角开展研究的高水平智库是全行业、国家与社会亟需的,加强这方面智库的建设,从在策上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智库研究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也有利于更好地融通政产学研,打通壁垒,形成合力。

四是加强智库间必要的协调与统筹。加强智库建设,不仅表现为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当前,行业智库组织的数量已发展到一定水平,但总体上仍处于各自为战状态,较为分散,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统筹,难以形成合力,在沟通交流、数据和成果共享等方面更处于较低水平。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问题凸显,应加强学术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及体系性,因而加强智库间的协调与统筹,尤为必要。

五是在服务对外开放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智库组织作为非官方机构,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行业智库通过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与研讨、建立合作机制等多种方式,在国际金融领域更多地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对于我们宣传政策主张、占领金融竞争的制高点及取得话语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强行业新型智库建设,在以上几个方面取得更多更大成绩,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行业学会等学术类组织因其天然属性,有望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应予以重视,开展研讨,凝聚共识,创造条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共同推动行业新型智库建设工作更上层楼。

(作者系中国保险学会研究二部负责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理学博士,现为中国保险学会研究二部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保险理论与实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