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楚楚 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中国距离实现“双碳”目标又接近了一步。
同一天,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举行了一场关于“双碳”目标的分论坛。罗兰贝格全球管委会联席总裁戴璞在会上发表了“Climate Performance is the New Competitiveness”(气候绩效是一种新竞争力)的主题演讲。这个主题也意味着,“碳中和”目标,无论是对于已经立下承诺的国家政府,还是实现目标的企业主体来说,都是一个关乎竞争力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已约有137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其中90% 将在 2045年至 2050年之间实现。
“应对气候变化将重设各国的竞争优势。”根据戴璞的说法,类似瑞士这样的国家,已经99%实现非化石燃料电力生产,即整个经济活动能游刃有余地调度电力。未来,对于那些决定要在何处投资新生产设施的工业企业,国家之间新的竞争优势将是清洁能源的可用性能力。
“欧盟刚刚发布了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立法方案。碳市场只有在对免费碳排放限额的数量有严格限制,并结合税收等其他措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另外,欧盟也意识到,需要保护自己不受碳泄漏影响,或有能力在全球实现外包排放。他们希望最早能在2025年帮助一些重工业企业实现竞争优势,并希望利用这次机会推动技术进步和构建优势。估计能创造 200 万个新就业岗位。”戴璞说。
那么,中国要形成竞争力优势、达到减碳目标,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政府如何为企业创造条件以实现减碳目标?”戴璞对记者表示,考虑到中国仍正在、或即将建设一定数量燃煤电厂,因此只有停止或者至少减缓碳的排放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目标。这种决定权只掌握在政府手上。其次就是激励可再生资源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份额已有较大增长,但整体比重较低。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2.2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比重接近30%。
戴璞认为,欧洲和中国的减碳经历很相似,但中国的机会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欧洲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也相对放缓。而在经济成长空间缩小、能源效率已得到改进的情况下,企业则不愿意把钱投花费在前期投入成本高昂的减碳项目上,也很难想到根本性变革的办法。但中国不同,经济依旧在增长,仍有足够的空间削减碳强度。
与此同时,戴璞认为中国还需加强减碳的决心,“欧洲碳市场初期,很多排放许可为免费发放。当时欧洲的工业活动也正逐渐放缓。所以市场并未发挥定价的碳约束作用。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的排放价格在上升了。中国碳市场的设计方式从欧盟惨痛教训中汲取灵感,是正确的。但今天制定的目标也许还无法迎接 2060 年的挑战。中国可能需要在下一个 5 年计划之前拿出更积极的措施来降低碳强度。”他认为美国通过回收塑料来降低碳排放量的方式值得借鉴。
对于企业而言,戴璞认为,竞争的核心在于以比对手更快地应对速度让客户感知企业的转型,“重工企业实现‘双碳’的道路很长,但制定一个精确的路线图也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在能源采购方面,给能源供应商施加压力。另外,尽管减碳是一个过程效率和碳含量的问题,但它也关乎重新思考产品组合,并可能采用与今天不同的利润权衡量,整合低碳产品的更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