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及预期 消费金融如何破局?

胡群2021-07-07 18:19

胡群/文 7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三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围绕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等重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增强政策储备。

目前,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生态中,包括零售信贷、保险、担保甚至资本市场等。“加快推动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服务科技创新发展。”7月5日,中国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1年第3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消费保持温和修复态势,恢复情况不及预期,年底或难以恢复至疫前水平。

消费不及预期

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长4.3%,增速与2019年同期水平(8.1%)仍有较大差距。《报告》显示,虽然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良好,但汽车销量不断走低。房地产销售市场火热,带动家具、家电、建材等住房相关消费 表现较好,上半年其月度两年平均增速均持续回升。而由于疫情局部反复仍对国内出行、住宿以及部分地区接触式、服务类线下消费产生不利影响。以旅游出行为例,2021年以来已经历了四个主要假期(春节、清明节、“五一”、端午节),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仅“五一”期间旅游出游人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其他假期均不及2019年同期。四个假期的旅游收入与2019年同期水平差距较大。

“疫情前限额以下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业企业、500 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200万元及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的消费零售;限额以下消费则与小微企业和居民零售消费相关。)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力,2019年限额以下消费增速高于消费整体增速4.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消费增速低于整体消费增速4.1个百分点。”《报告》分析认为,消费总体回升动力不足与就业和居民收入恢复较慢,以及疫情对居民收入产生非对称性冲击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等原因有关。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累计同比增速连续16个季度慢于财产净收入,2021年第一季度两者增速差距为4.6个百分点,达到2017年中旬以来的高点。农民工外出劳动人数仍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一季度其收入的两年平均增速为2.4%(2019 年为 7%)。

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可支配收入中大部分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领衔的课题组成果显示,我国60%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比重≥50%),仅有14%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以经营性收入为主(经营性收入比重≥50%);仅有3%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以财产性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比重≥50%)。

来自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虽然二季度收入感受指数略有下降,但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略有上升。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51.2%,比上季下降0.5个百分点。本季就业感受指数为44.0%,比上季上升0.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5.1%,比上季上升2.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9.4%,比上季上升0.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5.5%,比上季下降3.1个百分点。

不良率上行

“过去5年中国消费信贷不良资产快速增长,目前逾期余额已接近万亿,其中不良余额约3700亿元,预计未来5年年均增速约为14%。”麦肯锡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7000亿元。随着试点范围扩大,不良资产处置AMC市场将快速发展,大量产业链延伸机会也会随之涌现。

2020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多家银行信用卡及消费贷不良率有所抬头。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92.20 亿元,环比增长 6.39%,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2%。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法相对单一,仅以清收、核销和ABS 模式进行操作,但苦于ABS规模较小,无法有效解决个贷不良余额过高的问题。麦肯锡认为,受银行利润率下滑叠加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加快、居民负债比持续增加等因素影响,消费信贷市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全面升级端到端风控能力成为银行未来5年制胜消费信贷市场的关键。

竞争格局正被打破

“2020年是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转折之年。”6月23日,麦肯锡发布报告《各擅胜场——打造六大能力,抓住未来5年消费金融增长机遇》指出,一方面,中国率先走出疫情阴霾,消费者信 心逐步恢复,消费支出数据也日趋向好。另一方面,消费金融监管趋严,针对网络小贷公司、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持牌消金公司以及征信数据等方面的监管政策频出,行业正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并在短期迎来一段调整期,长期来看会逐渐过渡至可持续的规范化经营。

银行信用卡业务增长已从增量转入存量竞争阶段。2020年我国信用卡在用发卡量增速明显放缓,全年增长约3200万张,远低于2016-2018年的年均增长一亿张的水平。麦肯锡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信用卡消费信贷占整体银行零售贷款业务约54%,近年来受市场渐趋饱和、在线贷款抢夺客户等影响下,增速略为下滑;银行无抵押消费贷款目前占比约达33%,在银行持续投入更多资源建立数据风控体系及提升自主新客获取能力下,有望成为未来银行零售业务增量的新引擎,预估下一个五年银行无抵押消费贷款增速 仍将维持两位数的成长,高于整体零售贷款业务的增速,到2025年无抵押消费贷款余额占比可望与信用卡消费信贷余额并驾齐驱。

消费金融公司“为传统商业银行服务覆盖不到的长尾客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贷款服务,尤其是在家装、教育、旅游、3C产品等大额消费领域促进了消费增长,有效地拉动了内需”。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年轻群体消费需求较为旺盛,但收入普遍不高,使得这一群体天然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持牌消金公司年均余额规模增速达30%,随着蚂蚁消金、小米消费金融等机构的闯入,新的千亿级头部玩家即将涌现。麦肯锡预计未来5年消金市场将以30%的年均增速成长,2025年信贷余额规模达约2.3万亿元。

“这是一场全面的较量,无论是在战略布局上,还是在科技实力、科技人才、组织架构等方面都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提出很高的要求。”马上消费金融人士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的进步,包括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大量引进科技人才、加大资金投入、与科技公司达成深度合作等,加强内生性创造。

互联网小贷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期,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市场玩家数量或将大幅减少,长尾玩家会加速退出或完成整合。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体量在千亿至万亿级的大中型网络小贷公司将成为市场主角,市占率超过九成,大量不符合最低注册资本要求、资金实力较弱的小型网络小贷公司或将彻底退出信贷市场,预计此类玩家数量会从现在的200多家大幅收缩,存活下来的玩家将深耕下沉客户。

“由于监管不确定性减轻以及公司轻资产转型超预期带来估值修复,我们上调(360数科)目标价38%至55.3美元,对应11.0x/9.3x 2021e/22e市盈率,维持跑赢行业评级,较当前股价对应28%的上涨空间。”6月21日,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头部助贷平台在放贷流程中的价值被逐渐认可。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360数科累计连接105家金融机构和1.69亿用户;帮助金融机构为3270万用户提供授信服务,同比增长25.1%;为2100万用户提供借款便利,同比增长24.9%。单季促成交易金额741.49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40.4%。自2019年起, 360数科持续推行轻资本业务模式,并在今年一季度大幅提升轻资本模式业务占比,促使了业务增长强劲以及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营收为9.94亿元,而去年第四季度为6.81亿元,去年同期为3.04亿元。

建银国际在对360数科的证券研究报告中指出,预计2021-2022 年新增助贷规模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以上,主要得益于:(1)通过与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高效获客; (2)风险管理能力优异。2021年消费复苏将带动放贷规模快速扩大。建银国际的盈利模型预计,公司2020-2022年非会计准则利润将以2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轻资本模式有望推动新增助贷撮合规模增长30%以上,稳定的费率和信贷成本的改善将成为盈利增长的关键驱动因。

6月22日,乐信与华为在深圳签署云云协同合作协议,乐信成为华为移动服务(HMS)生态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将基于华为HMS生态、公有云、大数据、5G、AI等优势技术,以及乐信多年深耕的互联网产品搭建及运营能力、金融科技能力,在会员服务、联合营销、金融科技产品搭建、先享后付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为亿万用户打造优质消费体验,助力消费升级。

6月14日,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调整乐信增持评级。大摩指出,随着监管明朗、经济向好,未来乐信等平台的估值还将进一步提升。

财报显示,2021年1季度,乐信用户数增长1400万,连续7个季度增长破千万;总用户达1.32亿,同比大幅增长56.5%;授信用户3030万,同比增长46.5%。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