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人性化的假期制度为旅游拥堵分流

刘波2021-05-07 10:38

刘波/文 道路拥堵和景区拥堵是每年长假的常见景观,今年五一尤其如此。据高德地图交通大数据显示,今年5月1日至4日全国高速拥堵里程较去年同期上升29.7%,为历年最高。同时在长城、西湖等景区也出现了人山人海的场面,许多满怀期待出游的人,并没有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在时间和机会成本方面,这都意味着一定的资源浪费。

当然,民众在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的高出游热情,反映了国内新冠疫情受到控制的态势,以及民众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不容否认的是,拥堵及其造成的旅游体验不佳的情况也需要得到关注,并在交通、旅游产业、假期制度等多个方面,建立长效的治理机制来应对。

加剧旅游拥堵的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出现的自驾游越来越多的趋势。这对旅游景点附近的交通设施提出了考验,特别是位于老城区的景点,存在着游客与常住居民之间围绕有限的交通资源而出现的冲突。为此需要增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如在老城区外围增建城市主干道,将一部分交通分流到外围。在拥堵尤为严重的地区,最好是建立以轨道交通或大容量公共交通为主、以个体交通为辅的交通模式,引导游客将个体车辆停在停车场之后,主要利用公共交通前往旅游景点。

为治理拥堵,城市管理机构应当发挥积极功能,如利用科技工具,在大景点和人流众多的地带周围建立起更完善的交通引导系统,帮助人们制定更好的出行路线,并能实时地将不同道路的车流量纳入系统的考虑之中,使有限的交通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5月1日北京西站所发生的对此就是一个警示,说明不仅很多管理机构应发挥的积极功能做得不到位,连基本的突发情况应对也有需要改进之处,值得深刻反思。

此外还需加快旅游产业升级,在不同城市周边发展差异化的旅游资源,为人们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多样化选择。旅游产业需要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许多地区的文化资源仍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未来旅游产业的竞争,可以不围绕景点本身的知名度,而是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为旅游者提供更具精神启发性的文化体验,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这可以使旅游从一种单纯的放松,逐渐发展成一种精神能量的充实,从而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底蕴和对高端游客的吸引力。

当然民众的旅游观念也需要改革,应当走出从众和攀比心理的误区,更多地进行适合自身的个性化选择。

解决拥堵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保障带薪休假权,使人们的旅游出行分散化。当前中国进一步提高法定节假日的时长不一定有必要,因为这种一刀切做法可能不利于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找到自身最优的休假安排。不同行业存在着自身的独特周期,把劳动者带薪休假的权利落到实处,可以让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劳动者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选择合适的休假时段,这既能分散旅游出行需求,也能更好地协调休假与工作、员工与企业利益之间的矛盾。

带薪休假关乎劳动者的休息权,也是劳动者享有的法定权利。在目前“996”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员工享有的法定的带薪休假权利往往在现实中大打折扣,被用人单位以各种方式限制。为此应由工会等组织,对落实员工带薪休假权进行监督检查。事实上长期工作损害劳动者身体机能和身心健康,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企业应当走出这种涸泽而渔的短期性思维,劳动者也要意识到休假不是奢侈而是对自身劳动能力的保护。

五一期间的出游热潮反映了民众对于旅游的刚需,也从侧面体现了休息权的重要性。但如果拥堵等现象长期存在,旅游体验不佳,劳动者的休息权就有名无实,这也会影响未来生产率的提升。只有从更高层面重新理解休息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包容性的增长。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