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调查 | 新造车品牌或“掉粉”:合资电动车更受期待?

周菊2021-05-06 23:44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菊 在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新造车企业销量增速屡创新高,占据着最高的话题热度,尤其是蔚来、小鹏、理想组成的“蔚小理”头部联盟被认为是当之无愧的“王者”。然而近期经济观察报所做的一份名为《科技公司造车你会成为粉丝吗?》的调查问卷却显示,随着造车入局者的增加以及巨头的转身,消费者的关注点和购买意愿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意味着,新造车企业需要更高的危机意识。

从这起调查在五一期间收集到的500多份问卷结果来看,一般合资公司的电动车型已成为新造车企业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调查结果显示,如果让消费者在新造车品牌、奥宝奔(奥迪、宝马、奔驰)电动车,以及大众、福特、通用等一般合资品牌电动车中进行选择,有46%的消费者选择了主流合资品牌电动车,其次才是新造车品牌,占比30%,奥宝奔则占比24%。这意味着有累计76%消费者选择了购买传统车企产品,而非新造车品牌。这一结果显示出,消费者对传统车企的期望值较高。虽然相对于新造车品牌,合资和跨国品牌在电动车上的发力普遍较晚,产品也比较少。

正在转型的本土传统车企也已组成新能源汽车的另一支主力阵营。据今年一季度的新能源汽车销售TOP15计算,比亚迪、五菱等传统车企销售占比是最高的,达到60%,新造车企业只有15%,特斯拉则为25%。表明与本土传统车企相比,新造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不过,相对于传统自主品牌,消费者对新造车品牌的购买意愿在提升。在调查中,如果让消费者在特斯拉、“蔚小理”等新造车品牌,以及以比亚迪和五菱为代表的传统自主车企电动车中进行选择,有52%的消费者选择“蔚小理”等新造车品牌,有25%选择特斯拉,仅有23%的消费者会选择比亚迪、五菱等自主车企电动车。这三类品牌的价格呈现递减趋势,这意味着,在国人对新事物新品牌的高接受度下,定位中端的新造车品牌最受欢迎,而处于价格带两端的特斯拉和传统自主汽车品牌的电动产品略逊一筹。

科技公司造车调查

制图:经济观察报

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各方转型入局,尤其是合资、跨国品牌,以及自主高端电动品牌发力,新造车企业此前“抢跑”所获得的时间窗口和市场机会正在缩小,全新的竞争形势正在形成中。接下来,如何在合资和跨国品牌面前保持先发优势、并提防自主高端品牌的追赶,成为新造车品牌的重要使命。而对本土及合资、跨国传统品牌来说,在燃油车积累的存量市场基础上,也需要从新品牌那里“虎口夺食”,这同样颇具挑战。

新造车品牌成“夹心层”?

调查显示,在新造车品牌与传统车企的较量中,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似乎已经有了一个较明确的排序,那就是对合资品牌电动车的购买意愿大于新造车品牌,而对新造车品牌的购买意愿大于传统自主品牌电动车。新造车企业进入了一个“中间层”。

相对于五菱、比亚迪等传统自主品牌,消费者对新造车品牌的购买意愿较高比较好理解,因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产品设计和服务理念,这被认为是新造车企业最主要的“杀手锏”。目前,传统自主品牌得益于较早入市及性价比优势在销量上仍占据绝对优势,新造车企业面临份额拓展的压力,但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传统自主车企都开始在产品设计和服务上向新造车品牌学习借鉴。

基于这样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表现,新造车企业在消费者购买意愿方面不敌合资及跨国品牌却让人颇感意外,尤其是在后者量产产品非常少的情况下。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老牌车企在今年陆续发布了雄心勃勃的电动和智能化转型计划外,新造车品牌自身可能也有一些问题,导致消费者的对其购买意愿较低。

首先是对质量安全方面的担忧,这方面特斯拉的“贡献”较大。今年3月以来,特斯拉陆续被爆出现多次安全事故,车主维权事件也持续发酵。而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新造车企业的态度。在“对于新造车企业和传统车企谁更具有吸引力”的调查中,有超过24%的消费者指出,“新造车品牌的理念更吸引人,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还是有些值得担忧。”而在与“蔚小理”及比亚迪、五菱等本土传统品牌的较量中,特斯拉的购买意愿则只有25%,仅略高于本土传统品牌。

事实上,消费者对新造车品牌的智能化功能和服务是比较认可的,有32%的消费者表示“新造车在智能化和服务上做得更好”。但随着新造车市场规模扩大,以及特斯拉事故频发,让新造车品牌的质量安全成为消费者的一块“心病”。

另外,从对消费者调查看,新造车品牌的成本控制能力似乎有待提升,当然这也与企业的定价策略有关。在对“消费者可接受的新兴汽车品牌车型价格”的调查中,选择10-20万元的消费者占比最高,达41%,其次为20-30万元,占比28%。这与当前新造车企业热销产品的价格区间出现了偏差。

资料显示,新造车企业中销量最高的理想ONE为32万元起,蔚来汽车产品价格全部在35万元以上,小鹏基于品牌向上目标价格也在不断上移。但调查显示,愿意选购30万元以上车型的消费者仅有13%。

基于调查结果,蕴藏更大潜力的市场区间是在10-30万之间,而“蔚小理”的热销很有可能是因为目前市场上可选的产品并不够丰富。如果想要打开更大规模的市场,新造车企业可能需要在品牌与市场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事实上,五菱、比亚迪等本土传统车企电动产品热销,一大因素就是性价比相对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质量安全和价格似乎成为消费者选购新造车品牌的阻碍,但这些却正是传统品牌转型的优势。一方面,相对于造车时间尚短的新造车企业,有几十年甚至百年造车经验的传统品牌在质量安全上被认为已通过时间的检验。在关于“不同品牌电动车吸引力”的调查中,有43%的消费者认为“传统车企技术造车基础能力更强”。与此同时,基于较完善的供应链等布局,传统品牌被认为成本控制能力较强,很有可能降低电动车的购车门槛。

混战

随着传统车企野心外露,智能电动化跑道空前热闹起来,今年的上海车展就是明显的标志。在上海车展前一天,奔驰、宝马、奥迪、大众、通用系列巨头以品牌之夜的方式展示了自己在智能电动方面的新计划,宣布正式进场。福特、本田、甚至是被认为偏“保守”的丰田,也在上海车展发布了全新的智能电动汽车及未来计划。同时,国内传统车企推出的全新高端电动车品牌也开始齐秀肌肉,如岚图、智己、极狐等。

可以看到,相比当前热销的“蔚小理”,一些合资和本土传统车企的电动车在价格上更具吸引力。如大众在中国推出的首款电动汽车ID.4,其价格补贴后售价不到20万元起,而本土品牌比亚迪汉起售价仅为21.98万元,北汽极狐、赛力斯的产品也均在20多万元,这些产品的价格均落在上述调查中最具潜力的30万元以下市场区间。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已经培育出的电动车主要市场集中在20万以及30万以上,所以30万以下价格的合资车型上市后会需要一个用户培养期。

除了价格优势,传统车企在电动产品的性能上也正在实现对新造车企业的追赶甚至超越。为了跟新造车企业同台竞争,几乎所有转型的传统车企都推出了基于各自全新纯电动汽车专属平台上的新产品,而不是以前的油改电类产品,如大众ID.4就基于大众MEB专属平台打造。同时都采用了最新的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电池技术也大幅提升。

智能驾驶技术被认为是新造车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功能,而现在传统车企的智能电动产品则将L2+级的自动驾驶完全匹配,如大众ID.4搭载L2+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有一些传统车企推出的产品甚至能实现限定场景下的L4级自动驾驶。这意味着,各派别车企在自动驾驶等技术竞争中的差异在快速缩小。

尽管面对传统车企的转型,新造车企业们在接受采访时都大方表示欢迎,但无疑在福特、丰田、大众,以及奥宝奔这些“大象”转身做电动车后,接下来的竞争激烈程度会发生很大变化,新造车企业与传统车企在智能电动化上的贴身肉搏已不可避免。

为了争抢“出线”名额,车企们都备足了向前冲的“粮草”。目前,“蔚小理”三家新造车企业已上市,随着销量提升,财务表现均大为好转。2021年一季度蔚来现金储备达到475亿元。而去年底小鹏现金储备353亿元,理想现金储备298.7亿元。但传统车企同样有着非常厚实的“家底”。如宝马计划在2025年前投资超300亿欧元用于电动化和数字化研发;戴姆勒到2025年投资超过700亿欧元加速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国内的岚图、智己等新品牌则背靠东风、上汽等大汽车集团,在资金和资源方面有较强后盾。

接下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老汽车品牌将展开真正的市场份额拼抢,谁能笑到最后尚待时间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电动车市场的潜力巨大。在关于“是否会选择一辆新造车品牌的电动车作为人生的第一款车”的调查中,选择“可以”的消费者达到一半,即50%,另有14%的消费者表示“会选电动车,但首选传统品牌”。只有36%的消费者表示不会选择电动车,而是会选择燃油车。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