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出不同质的报道

王胜忠2021-04-21 14:44

王胜忠/文

首先,我们要问自己,我们怎么才能做出不一般的东西,与别的媒体相比不同质的东西?这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我们是否有独特的资源;第二,我们是否有更强的操作能力,更敏锐的新闻判断;第三,取决于我们的气质和品质。

第一点是可被替代的,因为这取决于对平台的依赖和对人脉的依赖。因此,我们作为媒体人,不能过于依赖这一点来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我们要通过后面两点形成竞争力,其中第二点尤其重要。

另外,做新闻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做的是抢时效的新闻;第二个层次,别人已经做出来的新闻,我们跟着做,但可以比深度、比宽度、比厚度;第三个层次,新闻已经结束后再做,这时我们要做的是讲价值、讲意义、讲深度、讲噱头、讲概念;第三个层面上的东西,出来后更能与众不同。

具体到“炒农”这个选题来谈:

第一,从选题的挖掘上看,作为媒体人,我们需要具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我们要寻找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年之间,从看似单个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中,我们要能看出一些问题:农产品价格要素的变化势必影响经济的变化,我们要能从像“星星之火”一样的现象中,概括出“燎原之势”。

第二,我们要通过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看到其背后不同的地域特征。农产品的上涨总是始发于某一区域,如山东的大蒜、东北的绿豆等。我们要通过细致的采访,告诉读者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些地方,这与这些地方不同的文化、经商观念、资金构成是相关的。我们不仅仅要告诉读者这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还要告诉读者是怎么发生的。

第三,在第一个部分“炒农地图”里,我们一定要从各个地方“不一样”的方面切入,要找各个地方差异化的要素。对细节、逻辑的重视是文章的关键。我们要通过这些让读者知道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最后出来的稿子要有“全景图”式的感觉。这要求记者的采访要扎实深入,一定要深入“田间地头”,不要流于表面,不要过于空泛。

第四,第二个部分是解答“钱”的问题。我们一定也要从小的切口切进去,通过故事、细节告诉读者,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告诉读者,这些钱是怎么运营的,资金持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约定,有什么利益同盟,有什么分赃机制。以前我们做炒农的题目只到达了第一个层面,知道钱从哪里来,没回答第二个问题。

另外关于钱还有一个问题。这些钱的进入会有什么影响,如何影响?整个价格的抬升会不会成为趋势?农产品价格水准提高后,下游行业成本会不会提高?在成本提高的情况下,经营能力强、规模大的公司会不会有优势?我们要给读者更有意思、更有价值的东西。

第五,第三个部分是关于“人”的,这是体现我们人文关怀的地方。我们要思考,这些看似自发的、看似星星之火的现象,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农民的某种自发式反抗,是农民对几十年来一直反哺工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反抗。我们农民的命运,头30年是被束缚于土地上的,后30年是被裹挟于商品大潮之中的。如今是一个投资的时代,农民的命运会怎样?如果农民都有金融意识、风险意识,那么将是一个突破。

总的来说,炒农这组文章,要从小切口入手,但视角其实很大。一旦农民在价格体系有话语权,是对惯例的打破,是经济制度的重建。比如我们可能观察到,在资本的进入之下,传统的农村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被打破,新型的社会组织建立起来。这些组织的联系纽带不再是传统的基于亲情、行政权力,而是经济。比如炒农客中的生产联盟、中介联盟等,他们能影响价格从中获利,他们有不同于以往的分配和分工机制,比如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这些组织都是新出的,非传统的,对农村社会生态的变化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