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雅/文 写这篇稿子是在2017年,正逢娃幼升小,学区房是当时热度最高的教育话题之一;现在娃上四年级了,随着多校划片和摇号政策的推行,学区房话题的热度比前几年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最热教育话题成了课外辅导班和内卷。间或伴随着各种家长鄙视链、藤校丑闻、张桂梅、既能考满分又能拿世界冠军的盖世神童以及各种抑郁症自杀和离家出走事件。
在疫情和贸易战之外,针对教育本质和价值观问题的争论也在掀起一朵朵浪花,包括私立学校要不要摇号、学英语是不是崇洋媚外这种几年前我以为无需争论的问题。
现在看来,我既未算准教育改革的走向,也未猜中私立校的走向,当时对于此轮教育改革的认知还是太简单了。不过,这四年里已经发生了太多刷新认知和见证历史的事件,这一两件也不算啥稀奇事了。
回顾这四年间发生的各种大小历史事件,很多虽不直接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我们见证过的历史终究会影响到我们,毕竟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回过头看,当时每一份琐碎而鲜活的记录都增加了后人对这个时代的理解,从而变得珍贵。新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而经观正是这样一个既记录绮丽诡谲的时代波涛,也记录市井民生的真实历史资料宝库。
疫情以来,看到太多把观点当成事实的争论,越发感激像经观这样二十年如一日默默俯首耕耘于“理性、建设性”的新闻媒体。16年前,一个懵懂的小镇做题家入职经观,塑造了“理性、建设性”之三观。当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和同事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酣畅淋漓;如今年近不惑,功名未就,和家人为伴埋首求知,谈经论道,闲潭落花。然不愚忠、不轻信、不妄言,中正平和、自由散漫的心性始终如一。
回归开头说的教育话题,当年我在文中写,好的教育不是买学区房能搞定的,而是靠家庭的努力;时代的变化远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我们想教给孩子的知识未必是孩子将来能用到的,只有生存之道是更古不变的。
现在,我想我依然坚持,虽然政策会变来变去,但教育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我们的教育目标,除了教神童状元,也得教出身心和人格健康、具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公民,甚至这才是教育的根基。既然阶层上升之路已经如此内卷,那扰乱心神的焦虑就成了我们的心魔,何不淡定从容一点,根据孩子自己的天分、兴趣和家长的教育理念,走自己的路,鸡娃的自去鸡娃,放羊的自去放羊,买定离手,不必患得患失。仰天长啸出门去,后浪岂是蓬蒿人?纵使蛟龙潜沟渠,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地产部记者,现为北京优品盛购商贸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