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瑞再中国总裁陈东辉:国内保险业低利率环境压力比成熟市场低很多

王涵2020-11-11 13:42

记者 王涵 对于中国保险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中国保险业处在高增长的市场环境中,利率环境的压力要比国外成熟市场低很多。”瑞士再保险中国(下称瑞再中国)总裁陈东辉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疫情下保险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收入端、赔付端、投资端带来较大冲击和影响将促进保险的转型和升级。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三季报数据显示,五家险企前三季度净利润合计为1996.08亿元,同比下降18.38%,但降幅较上半年明显收窄,整体保费收入展现出韧性增长态势。

在陈东辉看来,疫情催生出的新需求正激发着保险行业创新动能。“创新的意识已遍及再保行业。以前我们常常说,借鉴国外经验,把国外案例拿进来。但现在往往是,把国内好的做法移植到海外。”

瑞士再保险,是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再保险公司之一。随着近两年国家放宽保险业开放程度,瑞士再保险等外资保险公司迎来机遇期。目前,瑞士再保险已把中国当作其最重要的战略性市场。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持续的低利率环境对保险公司会产生何种影响,保险公司又该如何应对?

陈东辉:低利率环境分两面说,对国外是非常深远的负面影响。因为负债端有迅速的增长需求,货币的时间价值体现不出来;投资端的投资回报基数被拉低,导致国外以长期业务为主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到巨大挑战,最坏的情况是资本充足度不够挺不过低利率的周期。

在国内有影响也可能是促进保险业务均衡发展。低利率环境实际上对国内而言是进入到一个正常的利率环境。过去10-20年的高利率阶段,寿险投资端有很好的投资回报基准,但产业主体就不太去关注,比如寿险的死差益、费差益,只要在承保方面多赚点就能补回来。

目前低利率环境对年轻的中国保险行业而言要积极的去看待,就必须要设计好的保障类产品,加强核保、理赔端管控,当核心保险业务能贡献利润,险企才能正常运营。否则老是高增长高利率高投资回报,整个保险行业就有可能变成去“打价格战”、投机、铺摊子扩张规模的情况。中国保险业处在高增长的市场环境中,利率环境的压力要比成熟市场低很多。

保险公司与金融科技合作是否会带来同质化的竞争?投资水滴的逻辑是什么?

陈东辉:创新的意识已遍及再保行业。以前我们常常说,借鉴国外经验,把国外案例“拿进来”。但现在往往是,把国内好的做法移植到海外。近期,瑞再与平安金融壹账通合作,将车险快速闪赔系统售往欧洲市场,取得较好反响。而未来,类似的对外输出将越来越多。

中国的再保市场是一个发展中市场,利润很薄的市场,但瑞再中国清晰的定位就是创新。与国际上成熟的、以巨灾为核心的再保市场比较,并没有意义。创新将会成为中国再保市场实现迅猛发展的一大撬动点。当前,瑞再的目标是两个“基本上”:行业内的新产品基本上都有瑞再的参与;行业内直保公司创新方面的需求,瑞再基本上都能满足。行业里面的直保公司有创新方面需求来找我们,基本上都能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

投资水滴就是这样的逻辑表象。全球保险行业在加速运用科技和数字化手段,而水滴在一定程度上攻克传统保险的发展痛点,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爆发点。水滴公司这样的保险科技平台,在互联网健康险、医疗险销售中有市场。对水滴公司的投资体现了对于中国市场的坚定看好和支持。

此外,瑞再已在中国成立瑞再中国中心,这是瑞再除总部之外唯一的全球研究中心;瑞再还专门成立了业务创新部门,配备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专门人才,专门设计和开发创新解决方案。

前不久,瑞再中国解决方案部门专门举办了每年一度的创新大会,与中国客户分享最新的创新解决方案,其中不乏来自中国本土团队的创新方案。

长期医疗险大趋势下,国际再保险公司有什么优势?

陈东辉:从医疗险本身来讲,再保险公司数据(病种、人群、区域)的搜集的比直保公司更完整一些。另外再保公司能够比直保公司在单个市场能够看到的周期更多一些,我们也会把这个经验分享给直保公司。

对于直保公司而言,低利率环境是一大挑战。考虑到的是长期医疗就是实际时间价值的问题,投资回报的问题。长期医疗险要保证续保,短期就在费率上面吃亏。因为短期健康险短期医疗险,不保证续保,只解决一年的问题,针对年轻人群就可以把保费做的非常低。若是长期医疗险而言,整体费率要和低年龄跟高费率的年龄有一个拉平,但当年轻人群只是价格敏感,不考虑长远的话就会去选择短期医疗产品。

另外个人观察,产险公司更愿意提供服务,寿险公司则更在意保单销售端的搭建。在服务方面,寿险公司并不一定占优势,依赖于第三方合作伙伴做后期的理赔,这方面也为再保公司创造很多条件。有的寿险公司没有第三方平台,再保公司可能帮助整合资源,介绍一个第三方平台,甚至有再保公司自己建立采购平台,帮助管理用药,医院的控费、单据的审核等。

未来长期医疗险走得更好,还是短期健康险走得更好,还有待观察,这是消费者保险意识的培养成熟过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并报道银行、保险、互金等领域事件,擅长深度报道。
联系方式:wanghan@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