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药公司到投资机构 他们眼中的创新药投融资前景

田进2020-11-03 12:20

记者 田进 “从2018年开始,我们内部团队就对很多项目的估值包括它的表现持冷静态度。但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地开放和政策给予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各种机会,生物医药的投资热潮一直在延续。但是过了2020年后,2021年甚至2022年,这个热潮是否能一直持续下去?这需要我们各位去思考。”

在11月1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中银国际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健康产业投融资领袖峰会上(以下简称峰会),国投创新投资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肖治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作为一位综合性基金的管理人,肖治介绍,目前公司管理着1100亿左右的人民币基金,主要投资方向为生命大健康、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三个板块,自己和同事主要负责高端医疗器械和创新药板块。

肖治进一步表示,从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来看,我们觉得资本市场是有周期的,这个周期每几年就会到来一次,现在整个生物医药大行业包括医疗健康大行业的投资热潮、创业热潮是非常高涨的,但这个高涨是否可以无限的往前持续,是需要大家非常冷静地去看待的。

近些年,在政策层面,医药健康行业不断被重视。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更是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政策的另一面,投资机构也在医药健康行业不断加码。只是,在疫情影响下,在医药公司和投资机构眼里,创新药投融资前景在机遇中也伴随着危机。

发展前景

作为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周德敏曾在美国制药公司工作多年,对于中美创新药研发的区别,他有着深切感受。

在峰会上,周德敏介绍:“我在美国制药公司工作时,会发现如果公司知道另外一个公司在做这个事情,一般不会在此领域继续,因为它知道其他公司已经做了好几年,永远赶不上。所以在美国,制药公司都在创新。而我们国家制药公司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我回国后去看了很多企业,别的企业不做的药,他们自己也不做,别的企业做的药他才做。

在创新能力不足的另一面,近些年,资本、政策开始给创新药带来更多变化。

肖治介绍,在过去的十年甚至过去的五年,中国生命大健康领域发生了很多变化,既有监管政策方面的变化,也有市场、资金的变化,更有各种人才带来各种新的技术的变化。所以我们团队在做分工时,我始终会讲一句话,未来可能投的很多领域都不会像生命大健康领域这样一直蓬勃发展下去。

杭州鸿运华宁生物医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景书谦在峰会上则表示,从国内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健康的维护和管理肯定是将来发展的大势,因为我们的收入在增高、预期的寿命在延长等。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在影响着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

201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18%,达2.54亿人。按照民政部最新数据,“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5到10年后,全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进入中高龄,将迎来一拨养老照护的浪潮。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峰会上表示,因为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病生存、医养结合成为新的需要,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得健康产业的潜在需要转化为现实市场需求,中国居民健康理念也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这三方面因素成为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

如何布局

在市场广泛看好的背景下,创新药该如何去投资发展?

作为杭州鸿运华宁生物医药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景书谦在80年代初便出国留学,此后在国外医药公司做了多年的新药研究和开发,2010年他回国创办了现在的公司。

景书谦在峰会上介绍,公司团队主要以开发抗体新药为主,定位在创新药研究和开发上,所以公司创立时选的研发方向和国内比较热的领域不太相和,更多是专注大健康领域的一些大型慢病,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目前公司100多位员工中,50%以上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10几位海归还拥有多年的知名药企新药研究和开发经验。

“我们感受是做新药,特别是创新药,从一开始谋划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将来。就是我们常说以终为始,不但要考虑到将来成功机率有多少,更要考虑到成功以后是不是能满足那个时间段患者的需求。进一步讲,只有满足需求,你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你自己的份额”,对于创新药的投资建议,景书谦如是表示。

景书谦同时表示,“医药行业最关键的属性就是要满足患者的需求,需求决定了一切,包括我们怎么去布局、规划。创新不是一味坚持做First-in-class(新药),全球一年做出来的创新药也不过几百个,但是大量的患者真正需求的是能够解决他们问题的药品。因此,所有的创新、所有的发展方向都应该扣住患者的需求,做一个最重要的落脚点。

在峰会上,肖治则从资本市场有周期的观点出发建议:“从我们做投资的角度上来看,我比较同意中国很快有可能会像美国市场一样,医药项目上来以后,退出很难,再融资能力也会发生问题,在资本市场上可能出现融资困难甚至企业的经营困难,这个事情在中国有可能很快出现。我们在看到中国第一大朝阳行业各种机会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去审时度势的判断每个项目的价值。”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