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澎湃影像平台)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涛 宋笛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二〇三五年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10月30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王晓晖认为,《建议》的突出特点,就是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各个领域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比如,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当日,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的大国博弈形势,要求我们重新定位所在的阶段和面临的挑战。五中全会明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就更需要我们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危中寻机。
发展
“发展”一词在公报中出现了72次,《光明日报》统计,“发展”是公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次词汇。
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比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等。
高瑞东认为,虽然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并未提及经济增速目标。但是,公报中关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明确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据此测算,高瑞东预测2021-2035年GDP或翻一番,“十四五”经济平均增速可能在5.5%左右。
高瑞东认为,第一发达国家水平,可以用OECD(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近似代替。中国经济当局存在使用OECD国家平均水平,代表发达国家水平的先例,例如,2019年3月23日,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均GDP只有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3%左右。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18年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达到19657亿元,已经达到了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近似于达到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第二,按照上述标准,2035年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上需要中国在2020年GDP基础上翻一番。如果中国计划用15年的时间,将GDP翻一番,倒推这期间的GDP平均增速,应该在5%左右。以此推算,“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规划的平均增速,可能是逐级下行的趋势,分别是5.5%左右,5%左右和4.5%左右。
如何“双循环”?
公报中再次出现了受到市场密切关注的“双循环”,公报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10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中表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同时,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国内可循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是一样的,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
高瑞东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保证中国经济安全、确保突围成功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一方面,对一个大国来说,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作用,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对中国来说,加入WTO之后,我们对外竞争力的来源,越来越依赖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通过强大的国内市场,分摊较高的研发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使得规模经济产业更具出口优势。
如何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按照韩文秀的介绍,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打通堵点要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要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样就既能够拉动国内经济,又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市场机会。
此外,还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市场是全球的稀缺资源,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
“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说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韩文秀表示。
“历史上的第一次”
10月30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五中全会在《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
公报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关于科技创新内容的规划被放在了公报的前半段,段落顺序紧临“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王志刚表示。
高瑞东告诉记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都需要坚持不懈的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更高水平的改革和开放,要是推动市场要素的更优组合,最终服务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中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
对此,王志刚表示,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公报中也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此次五中全会公报中一个全新的提法。王志刚表示,科技自立自强与一直强调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是一脉相承的,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自立自强是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进行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王志刚表示。
王志刚介绍,中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将会越迈越大,愿意与世界各国就科技政策、发展规划、科研伦理以及共同关注的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开展对话交流,在开放合作中求同存异,努力形成更多国际科技治理的共识。同时,聚焦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研究。进一步优化中国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平等机会和便利条件。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