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办公模式为何在中国行不通

远山2020-10-30 17:49

远山/文 新冠肺炎疫情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面貌,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挑战。美国数据调查及研究机构EnterpriseTechnology Research (ETR)对大约1200名全球不同行业的首席信息官进行调查,这些信息技术决策者预计2021年永久性远程工作的员工占总员工的比例将达34.4%,较疫情前的16.4%提高逾一倍,这是生产率上升趋势的结果。当然,与全球疫情愈演愈烈也有关。

美国企业在家办公现象日渐普遍,反观国内企业,因之前疫情使然,同样采取了员工在家办公的举措。但由于国内疫情控制得当,很快进入全面复工复产期,在家办公模式也迅速结束,国内各大企业纷纷恢复集中办公。

在家办公模式在欧美的确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但在国内,确实难以行得通。

其实,从技术层面出发,国内企业(主要是指互联网科技类企业,制造业显然不具备相应条件)推行员工在家办公并无太多障碍。移动互联网、笔记本电脑、WIFI等技术支持,人们在家以及更多场合都能完成办公所需。比起每天花相当多的时间在通勤路上,在家办公完全有可能更高效完成定量工作任务。

那么,国内企业为何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急于在第一时间恢复集中办公呢?

就我在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工作经历来看,在家办公在国内目前存在多重障碍。

首先,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的发展模式不同,决定了在家办公模式难以落地。

按照企业工种划分,最适合在家办公的是技术团队。欧美互联网科技企业更擅长于技术创新,在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较大,研究人员往往以项目小组的方式承接工作,依靠自己及团队其他成员的研究及创新来获得成果。而这部分人员需要更加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企业对其管理也较为弹性,只需在相应节点验收其研究成果即可。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追求商业创新模式的速度和效率,这要求在集中空间内,企业自上而下推进任务赶期。同样是工程师,国内工程师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承接大量工作排期,或者接受多并发任务。我经常看到有工程师晒帖说,自己一天要写多少行程序,就说明了其日常工作的量大于质。

显然,在如此工作模式下,需要研究团队更频繁的实时沟通,开会、分配任务及验收进度,也就是说,国内研究团队需要大规模协作,在短期内完成企业所需的新系统上线、迭代改版等任务,远距离遥控的在家办公难以满足国内企业管理需求。

其次,国内外互联网科技企业对员工管理有不一样的思维和考核标准,决定了在家办公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为了最快时间完成项目进度,国内互联网企业普遍实行996,虽然名义上取消了上下班打卡,但需要通过集中管理确保工作时间长度和进度,在家办公毕竟弹性得多,不利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实时管理。企业也很难保证,一个人在家可以专注办公十多个小时而不受家务等干扰。

虽然钉钉、企业微信等移动办公工具为企业提供了签到、审批、日志、公告、邮件、视频会议等各种远程办公功能,但企业为了追求员工人均产出的极致化,仍然选择了集中办公。就是因为企业管理者认为,集中办公可以让每个员工的工作进度和产出更加透明化、可视化,同步给上一级管理者。

最近有传言称,某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试行在厕所安装计时器,从而控制员工“划水”所带来的时间浪费。由此可见,在家办公给员工带来某种程度的自由度和弹性,恰恰是国内互联网科技企业所无法容忍的,国内企业需要的是对员工每一秒工时状态的实时掌控。

从以上因素来看,员工在家办公的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至少对国内互联网科技行业而言,让员工长期在家办公是不可行的。我们还没有进入到那一阶段。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