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面世 银行APP时代结束了吗?

胡群2020-10-14 21:08

胡群/文 数字人民币如约而至,商业银行及第三方支付的数字化进程及市场格局或将发生剧变。

10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10月12日红包正式向中签者发放。中签者根据短信链接下载“数字人民币APP”。据深圳发布官方介绍,数字人民币红包的使用方法具体分为 “用户扫描商户收款码消费”以及“商户扫描用户付款码消费”两类。

虽然只是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市场预期,数字人民币将在国内逐步展开应用。根据8月12日商务部《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将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在此次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中,“数字人民币APP”首度现身,而且只有中签人员才能下载“数字人民币APP”。

“从目前已公开的信息来看,未来数字人民币APP将接入更多银行,其功能也将会更完善,应该不局限支付,还会增加投资等功能。”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称,由于央行数字人民币拥有强大的信用背书,一旦场景端生态完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银行及其他金融类如支付等APP的活跃度。

银行金融服务正从网点模式迭代至APP模式,而API模式正在演进过程之中。在网点模式中,银行把展业重点放在线下渠道,通过传统的实体网点依托后台账户,以及面对面服务为客户提供了存贷汇等服务,商业银行把网点拓展、账户增量放在首位。由于网点服务的位置、时间都是固定的,而金融需求已呈现多元化,虽然国内也曾涌现过社区银行、夜间银行等形式,也未能有效解决用户金融需求。

近年,银行网点增量已由正转负,数据显示,在2019年我国的六大行网点合计减少了836个,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网点数量与2019年年底相比,合计减少1343个。

随着科技的提升,APP时代快速到来。

“移动渠道的拓展成本降低,受众面增加,这个阶段商业银行的思维也从二八定律向长尾理论转变。”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全球高级别金融科技大会——2020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表示,受内外因素冲击,银行APP快速发展以后也遭遇了瓶颈,从银行自身服务来看,商业银行APP承载的金融服务和场景接合不够紧密,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各家银行的APP活跃度并不高。从外部市场用户的角度来看,大家习惯用的两大移动支付APP已经占移动支付市场的90%以上,老百姓的支付习惯已被养成,也不太愿意往手机里装其他更多APP,移动金融APP的跑马圈地的时代也基本结束。

目前,招商银行两大APP活跃度较高。2020年半年报显示,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达1.29亿户,借记卡数字化获客占比19.71%;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达9,842.37万户,信用卡数字化获客占比达62.48%。

为何招商银行两大APP活跃度较高?半年报的信息给出了答案:聚焦重点场景,拓宽服务边界。报告期内,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中15个场景的月活跃用户超过千万;招商银行APP金融场景使用率和非金融场景使用率分别为85.11%和58.52%,掌上生活APP金融场景使用率和非金融场景使用率分别为76.74%和72.70%。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基于电商场景和社交场景入口,并依托各自生态,已从支付发展至投资、理财、消费金融等综合金融服务。”肖飒称,之前账户是金融的入口,而现在场景成为金融服务成败的关键。

一旦数字人民币普遍应用,对银行将产生怎样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署名文章《关于数字人民币M0定位的政策含义分析》中称,在实物现金流通过程中,所有商业银行皆可面向公众提供人民币服务。在数字人民币流通过程中,考虑到技术基础和系统管理要求较高,可由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及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在厘清责任权利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向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流通服务。对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提出的要求则是,具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充足的人才储备,零售业务治理体系、风控措施等方面经验丰富,能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增强公众持有、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信心。

广发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关铁军认为,数字人民币钱包中的M0远比实物现金更容易完成账户开立和资金转移,商业银行之间的能力差异将会因此放大,吸引数字人民币转为银行存款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银行与参与数字人民币流通的“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将更为丰富多样。

普华永道分析指出,央行很显然不会让数字人民币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负担。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经撰文指出,数字人民币的推出,不会构成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竞争,不会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的依赖,不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也就不会导致“金融脱媒”现象。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数字人民币把我国货币所有环节都变成“数据”也可能为银行带来革命性的创新。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可能脱胎换骨转换成“信贷数据管理公司”,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生物识别及大数据,把每位客户的大部分财务资料都可以集中管理。商业银行未来和科技金融公司的边界可能更难分清,或两者完全整合或可成为大趋势。

当前,银行正依托开放银行概念,拓展银行服务边界,试图实现银行服务无处不在。李伟认为,开放银行在提升金融服务效能的同时,也使得风险的敞口更多,风险管控的链条更长,风险洼地的效益更加明显,风险的形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新的变化。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开放理念,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银行与生态合作方开放的数字能力,而非原始数据;开放的是双向赋能,而不是单向付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