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财富 | 后疫情时代 中国家庭财富规划法则

万敏2020-09-30 19:0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万敏 买房,购车,养老,育儿,旅游……家庭支出总是人们努力赚钱的驱动力。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带来一场经济“大停摆”,很多人突然面临工作的停滞,尤其是收入的缩水甚至断档,家庭刚性支出直接成为现实的压力。

中国家庭素以“爱储蓄”闻名。来自德国安联保险集团近期公布的《2020年安联全球财富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存款依然是中国家庭的理财首选,在2019年,中国家庭中的存款类资产创下了自2013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纪录。

在这场疫情冲击中,充足的现金流无疑可以让家庭富有抗压的韧性。但随着疫情之下货币环境持续宽松,储蓄利率与通胀之间的赛跑成为许多家庭的焦虑来源。

经此一“疫”,每个家庭也更应重视财富规划,以应对更复杂的变化。在短期流动性、健康生命保障、风险收益、养老、教育等多项理财目标之间,有限的财务资源怎样分布才算合理?股票,基金,房产,以及日益提上议程的保障保险……在后疫情时期,处于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财务特征的家庭,应该如何理财?

存款与保险仍是首选

上述《2020年安联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额增长10.0%。这一指标在2018年曾下降了3.5%。2019年,中国家庭的证券投资如资产管理类产品约占总资产的40.9%;存款类约为49.1%,银行存款创下了自2013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纪录,增长了12.7%。

后疫情时代,存款之外,如何规划好家庭的财富,才能抵抗通胀和防御风险?

今年上半年,廊坊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邵丽萍曾在采访中提出,居民资产配置中应有40%资产用于保障类产品,30%资产用于固定资产、股票,30%资产用于理财类。

目前来看,这些投资建议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邵丽萍从存钱、赚钱、花钱和借钱四个层面总结了实用的理财技巧。存钱方面,她认为可以选择安全的、存取灵活、利息收益略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产品,如智能存款、大额存单、通知存款等银行的存款产品;赚钱方面,可以用30%的资产进行投资,非专业人士可以找理财经理作为顾问,并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风险偏好类型进行资产配置;花钱方面,邵丽萍认为核心的要点是会用好信用卡,用好具有免息期的产品,学会账目管理,量入为出;借钱方面,要测算要负债比例,比较资金成本,信用卡和按揭贷款要注意按时还款避免影响征信。

近期,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共同开展了中国居民家庭财富变动趋势及未来预期的调查,在根据调查结果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0Q2》报告中,二季度家庭总财富和上季度基本持平,家庭资产配置趋于均衡。疫情下,家庭整体偏好中低风险类资产,对高风险类资产投资意愿相对较低。

中信保诚人寿业务总监范巍对记者表示,今年的疫情给家庭理财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化。首先,越来越多的家庭更重视理财规划、财富保障的问题。在这方面,需要明确的是,理财与投资的概念区分。理财是指通过家庭财务资源的配置,实现人生不同阶段的目标,最终达到财务比较自由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投资的本质是获取利润,它是实现理财目标的一个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家庭理财忌盲目跟风

《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0Q2》还指出,相比股票类,家庭对基金的投资意愿明显较高。

今年理财市场上的“明星”,无疑是基金类产品。据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年内新发基金数量已达1081只,发行总份额为2.2万亿元,目前新发数量及规模已超过2019年全年,均创历史新高。

面对种类繁多的基金产品,不少个人投资者会陷入“选择困难症”,或发生非理性的过度投资行为。

范巍认为,一味追求投资回报,对于理财目标的认知不足的人群,往往会一窝蜂地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股市、基金的热潮中去,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散,不仅没有达到理财的目标,反而出现了损失。

邵丽萍也指出,长期观察发现,银行客户普遍存在着几个理财误区:一是过度理财,即理财在原则上是“闲钱投资”,比例应该合理,至少不能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二是投入的精力不宜过多,对理财标的上下波动不用特别地关注,应保持心态平衡;三是应具备组合投资的思路,高收益会带来高风险是否能够承受,家庭理财不能用一夜暴富的心态;最后是跟风、盲目型的理财。

“用户非常需要大类资产配置和资产再平衡,才能在大资管的时代,尤其低利率时代,去获得能够战胜通胀的收益。” 先锋领航投顾CEO张宇表示,现在资管行业头部的基金公司、券商、银行等都在投入基金投顾项目,市场中有七千多支基金,数量比股票更多,应该发挥专业机构的投顾能力,帮助个人投资者实现大类资产配置的目标,更好地做好财富管理。

不同家庭保障先行

展望未来,中国的经济恢复的速度依然领先。宜信财富发布的《2020年下半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中认为,新冠疫情的爆发强化了一些行业的长期投资价值,这些行业包括生物科技、医药、数字化服务、科技等行业。同时,宜信财富认为,此次疫情唤起了大众的风险保障意识,在实现全民保险启蒙教育的同时,对保险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从投资期限看,保险属于长期配置,可以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守护一个家族。”

在《2020年安联全球财富报告》中,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额增长10.0%,即主要受益于保险和养老金等资产的增长推动,该类别资产增加了15.3%。尽管如此,保险和养老金仍只占在中国家庭投资组合很小的一部分,约为10%。

而在疫情过后,对很多曾经拥有较高收入的家庭来说,较庞大的保费支出难以为继,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范巍表示,首先,需要向专业的家庭财务顾问咨询,分析此前购买的保险产品具体保障范围、保费支出和收益等情况,做到量力而行。其次,保险中断一方面会使被保险人处于风险暴露中,另一方面,此后再重新购买,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估会使得购买更加复杂。因此,应该尽量不要出现中断。很多保单在缴纳一定年限后会有“现金价值”,客户可以用较低的利息水平从保险公司贷出与现金价值相当的资金,用这部分资金来缴纳保费,同时利用好保险公司的保单缓冲期和中止期条款政策,度过暂时性的财务困境。

对于收入较稳定、有房贷负担的年轻人的新组建家庭,范巍建议,在家庭理财中应考虑到负债风险和收入保障两方面。如果房贷支出需由夫妻双方来共同覆盖,那么两人的收入都值得被保护。首先应考虑到人生的极端性风险,因此有必要购买寿险,增加阶段性高额的寿险保障。第二个部分是增加意外的保障,购买意外险。第三部分是考虑现金流的支出,购买必要的重疾险,通常建议为储蓄型重疾保险,额度建议覆盖足够的治疗资金、康复期费用,以及在此期间家庭必要支出的准备金。如果没有发生风险,未来可选择取出现金价值作为自己的养老补充,或将保额以现金的形式留给受益人。

对于已经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中产家庭,范巍认为,可以根据家庭财务情况,适当的配置年金险,用相对确定的方式,增加被动的理财性收入。

对于高净值人群,宜信公司提出建议,用1%的公益投入,即可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无论是直接捐赠,爱心出借(捐赠收益),还是在所有资产配置中主动选择具有正向社会效果的投资标的,都可以让财富有更好的归宿,做更可持续、可测量、可参与的公益。据《2019胡润财富报告》,目前大中华区600万资产以上富裕家庭的总财富为128万亿,如果拿出1%做公益,那就是1.28万亿,如果每一位高净值人士都响应1%的倡议,那么这个数字将是2018年全国社会捐赠总额900亿的十几倍。宜信表示,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显示,高净值家族可以通过公益安排,让家族精神跨越生命周期,实现富过三代百年传承的梦想。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记者 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理财相关领域。探索金融新闻新的写作方式。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min@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