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老盈盈 9月28日,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徐泽在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畅通双循环,构建新格局——2020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破解之道。
据其介绍,全国港澳研究会在2017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专题小组,组织专家学者围绕要素跨境流动、规则机制衔接、区域协同治理、一体化营商环境建设等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问题展开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这三大方面:
一是在人员流动方面。当前影响人员跨境流动的障碍仍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地居民赴港澳商务签注门槛偏高;第二,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存在准入限制和隐形门槛;第三,通关效率较低。课题组的建议是,就大湾区内地人员而言,关键是放宽赴港澳的商务签注,就港澳人员而言,关键是完善其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同等待遇政策,就人员跨境流动而言,关键则是提升通关的便利化水平。
二是在货物流动方面。当前广东与港澳间的跨境贸易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贸易监管政策和便利化措施尚不能适应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课题组的建设是,应积极建设大湾区跨境电子商务虚拟海关,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监管、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货物流动的实时跟踪,在有效保证监管的前提下实现外贸企业对海关监管的无感化。
三是在数据流动方面。当前制约数据流动的具体障碍表现在三地间的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数据安全管理的政策要求不一致,内部信息孤岛尚未打通,数据出境的安全监管机制不具备等。课题祖的建议是,应尽快建立大湾区数据安全共享交换机制,要以医疗、工业、民生、金融等重点应用领域为牵引,整合粤港澳城市群中积累的海量数据,推动建立大湾区国际数据安全流动试验区。
四是在车辆往来方面。车辆通行配额审批条件严格,程序繁琐,通行关口负载严重,港澳交通承载力薄弱,配置不合理,供求关系不平衡等问题,是制约车辆跨境流动的主要因素。课题组的建议就是要创新粤港澳三地车辆往来的便利化政策,放宽过境车辆的出入境限制。
如何破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存在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徐泽认为重点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的制度体系,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体化执行机构。目前在中央层面已经有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领导小组,以及在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以及广州、深圳等地也都成立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领导小组,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也组建了相应办公室。但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仍然缺少一个涵盖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在内的实体机构,负责大湾区建设的日常工作,缺乏一个常态化的协调机制,就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拿出解决方案。
“大湾区的蓝图已经绘就,现在的关键要解决谁来管的问题,几年来经常有港澳的人士或团体问到,我们要去大湾区,要去干这个事、干那个事,该找谁啊?找了深圳,说你去找省里,找了省里说要去找中央部委,前几天我们到澳门和珠海去,听到的这方面的吐槽也是不少。”徐泽表示,这里面首先是如何进行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问题,比如横琴开发究竟用什么样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肯定既不能全部是澳门或者是内地的,必须创造一个新的,那么该由谁或哪个主体来做需要明确。
其次是三地规则不对接的问题。比如健康码的互认,“再是‘最后一公里’问题,比如研发资金的过境问题,大政策解决了,执行的细节跟不上,凡此种种,都要有机构有人去做实实在在的工夫。“徐泽指出。
另一方面,要加强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先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这种由点而面、先易后难的改革推进方式,既控制了风险,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的经验能够迅速普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应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此前研究会的调研发现,比如说在两地的跨境医疗合作方面,存在着医疗资格不能互认,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使用受限,社会福利不能够跨境携带等诸多规则机制不衔接的问题,导致两地优质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难以造福两地百姓。
日前,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女士表示,特区政府计划委托港大深圳医院为身在广东省并且在疫情前已在香港医管局专科或者普通科门诊预约复诊的病人提供跟进服务,有关的服务费用由特区政府来支付。
“尽管这是一小步,但到底是迈出了一步。但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和障碍需要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因此,徐泽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可以在大湾区先行试点,通过综合授权的方式将有关大湾区,比如说在跨境医疗合作方面的审批下放到广东省或珠三角的各市,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办法,并进行属地化管理,中央有关部门负责政策把关和巡查督促,然后逐步积累经验,复制推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