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鑫 “企业为员工提供补充医疗保障是主流,对补充养老的重视和投入尚处于初级阶段。”9月23日,在第三届中国医养保险高峰论坛上,泰康保险集团委托尼尔森(中国)调研的《中国企事业员工医疗养老保障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对大中型企业补充保障做出了上述总结。
作为全国首份对企事业单位员工医疗、养老保障现状进行调研的报告,《白皮书》基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与四川等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及员工的调研数据,对养老保险体系二三支柱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白皮书》显示,在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员工健康需求持续高涨。众多被调查企业表示,在经营受到影响的状态下也会持续投入员工保障,21%的被调查企业愿意在未来1到2年增加对员工医疗保障的投入。
《白皮书》调查显示,97%的大中型企业已为员工搭建不同程度的企业补充层保障,年人均保费为2123元;70%的企业将补充保障延伸到了员工家属,其中对员工子女的覆盖率最高,达59%。
医疗保障是主流
从保障类型来看,为员工提供补充医疗保障是主流,对补充养老的重视和投入尚处于初级阶段。《白皮书》发现,仅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大中型企业为员工提供年金或补充养老保险。此外,企业为员工投保意外险的比例最高,占比75%;其次为重疾险与医疗险,占比分别是58%和57%;寿险覆盖率相对最少,占比仅为31%。
从不同企业性质来看,央企、国企、事业单位在养老金方面表现突出,而外企、合资企业在意外险、重疾险与寿险的配置上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例如,外企为员工投保重疾险的占比67%,国企和民企此项占比分别为57%、50%。民企除了意外险以外,其他险种的覆盖水平相对较低。
补充保障与实际需求存差异
对企业来说,为员工搭建医养保障体系不仅是一份社会责任,更能帮助企业合理规避用工风险,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与敬业度,使企业在人力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竞争力。但从现状看,有44%的企业认为员工对企业提供的医养保障感知度低,同时,企业提供的补充保障和员工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异。
补充保障不足是员工主要担心的问题。《白皮书》显示,仅有27%的员工认为目前国家与单位提供的保障能满足需求,且这种认知在各个年龄段都存在。保障类型不匹配也是调查显示的突出问题,企业更倾向于提供意外险,但员工本人和家庭对重疾险的需求更大。
《白皮书》指出,在员工医养保障需求激增、补充保障感知度和获得感双低的情况下,企业可优先考虑搭建员工自选福利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规划引导作用,撬动员工补充第三支柱个人保障,最大限度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
北京大学教授锁凌燕在《白皮书》中表示,发达国家的企业健康方案中,企业提供三到五种较好的健康管理计划给员工选择,员工可以享受企业补贴,个人支付一部分。我国《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到,要完善筹资分担和调整机制,均衡个人、用人单位、政府三方筹资缴费责任,优化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结构。因此,企业搭建员工自选福利保障体系,不仅是政策所向,也是内部激励员工、增强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白皮书》针对员工自选福利的调查数据显示,56%的被调查企业已搭建了员工自选福利保障,在尚未搭建员工自选福利保障的企业中,也有23%明确表示出尝试意愿。
《白皮书》称,由国家基本保障、企业补充层保障、个人补充层保障构建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企事业单位不仅是第二支柱的付费主体,也在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发挥着代收代缴、规划引导的重要作用,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在第一支柱层面,我国目前已搭建起基本覆盖全民的基本社会保障网络,而第二、第三支柱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