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老盈盈 9月21日,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教授周其仁在“进无止境·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暨企业精神高峰论坛”上指出,当前,外部形势叠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透过现象看本质,挑战背后更深刻的问题是“中国过去40余年的成本优势正逐渐失去,而独到性优势尚缺”。
他举了两个例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年,美国华尔街给全球经济烧了那么大的洞。但是2008年美国有一家公司叫苹果,它的产品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今年受疫情影响,美国经济也是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有一家美国公司的电动汽车特斯拉,也是引起全球包括中国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可能要重新定义汽车这个行业。这种独到性优势,在全球竞争当中始终高高在上,特别是在贸易战、科技战打到“卡脖子”领域,没有独到性的话不行,这是中国头上的一块天花板。
“几十年前中国多差钱,现在不差钱。这些钱进入了土地,进入了要素,你的成本就上去了。经济在不差钱的环境下运转,你的成本在极速提高。此外,还有市场竞争的成本、法定的成本。看一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间,名义的GDP增长了8.6倍,工资总额增长8.8倍,税收增长16.7倍,最厉害的就是土地出让金增加了64倍。这些背后,就是成本的极速提高。即便疫情消失,我们要回到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的难度都非常大,这个难度在我看来是结构性的。”周其仁说。
怎么对付上升的成本线呢?周其仁指出,有两个办法,也是2007年以来讨论突围的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方向是,用新的办法来组织生产,把成本项往右下方推,会找到一条还可以持续下降的曲线。无论是政府改变营商环境,还是企业优化环境,控制成本永远有潜力;第二个方向,用更高的投资买更高端的设备,开发新产品。如果你生产的是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那么这就是整个商业世界最重要的东西。
“要么有本事生产别人要、别人不能生产的东西,要么是成本比别人低,就靠这两个东西来立足。用我的语言,一个是独特性,一个是持续的成本优势,这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周其仁说。
周其仁表示,中国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看到了也不会造;第二个阶段是慢慢会造,造不好;第三个阶段造得不好,但是成本低,价格有足够的吸引力;第四个阶段,把品质提上去。中国庞大的经济基本上都是“看到然后造”。但是,技术能不能整合成产品,产品能不能变成产业,才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仅靠模仿仍然不够,应该在“想到造”方面发一点力,就是真正在原创上去下工夫。
周其仁提到,以色列是个小国家,但是以色列有很多独到性的东西,有很多大国都没有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摩尔定律,怎么让信息量储备上升,热量不上升,这个关键技术以色列解决了,否则就不会有移动互联网,也不会有这么轻薄的手机和巨大的计算能力。这种例子以色列可以举出不下100个。
周其仁指出,要定义一种新的企业家精神。今天和未来,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更应提升科技创新的‘独到性’,加强后发创新优势,从大量“看到了造”转变为“想到了造”,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大学、国家研究所和产业市场打成一片。”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