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治标不治本 “新”创业板考验新监管模式

远山2020-09-11 11:12

远山/文 9月8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9244亿元,其中创业板全日成交3375亿元,历史上首次超过沪市的3226亿元,可见创业板交易之火热。然而就在当晚,创业板妖股天山生物、豫金刚石、长方集团同时发布停牌核查公告。随后,深交所也发布公告进一步揭示了三只股票的交易异常行为,发现短线资金接力炒作特征突出,三只股票因触发异常波动标准被要求停牌核查。

从深交所的公告来看,正是关注到这三只股票近期的资金进出异常、短线资金接力炒作特征突出,所以采取停牌核查手段,这也是监管层依法行使职权的体现。

但必须指出,上市公司交易异常现象背后有着较为复杂的因素。以停牌核查的三只创业板股票为例,均属于流通市值小、价格低、基本面差的创业板股票,投机资金能够以较低成本撬动其股价上升,通过快进快出获利。而面对这一“外围”炒作现象,上市公司也很难掌握具体信息。

在以往的多次停牌核查中,当事上市公司很难查清股价异常波动的外部推手,也就无法提供给投资者清晰、完整的相关事实。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可能会出现上市公司实控人、控股股东等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操纵自家企业股价的行为。近期被查处的凯瑞德实控人吴联模、四环生物实控人陆克平操纵股价案件,就是典型的“内部人寻租”。

但停牌核查属于上市公司的自查自纠,也就很难想象,如果停牌的上市公司涉及到实控人操纵股价行为,会对此予以曝光披露。

显然,无论是外部资金炒作还是内部人所为,停牌核查都很难起到查清真相、全面纠错的效果。其实,监管层不妨创新监管手段。

近年来,监管层反复提出对于股市治理要加强科技创新作用。证监会信息中心主任张野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证监会监管科技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建设一个运转高效的监管大数据平台,综合运用电子依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围绕资本市场主要生产和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和历史数据分析,辅助监管人员及时发现市场主体涉嫌内幕交易,市场操作等违法违规行为。

因此,对于几只股价异常波动的创业板股票,让公司停牌治标不治本。监管层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对相关股票的交易过程、特征等数据维度进行分析,通过资金流向及相关账户排查,从而查清是否存在违规交易现象,并对查实的违规责任人予以严惩。

这不仅是监管手段创新,也指向监管思维创新。毕竟,股价涨跌是市场交易的常态化现象,尤其是创业板设置20%的涨跌幅,表明监管层为其打造更为开放、宽容的市场空间,给予交易各方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由此带来了近期创业板交易的火热。不少专家也建言,20%涨跌幅设置应尽快覆盖至A股其他板块,一方面为A股发展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避免资金过度集中于创业板,造成少数个股股价被过度炒高。

随着创业板推行注册制、存量的创业板股票将把日涨跌幅限制由10%放宽至20%。在股价交易异常波动指标、退市机制、风险警示等方面也作出调整。应当说,创业板以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获得了更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和市场空间,备受投资者瞩目。近期部分创业板个股上涨幅度较大,也是投资者对创业板发展前景的集中投票。

在全新制度基础上的“新”创业板,需要我们对监管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对涨跌幅限制放宽,短期内可能会带来部分个股股价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者会根据企业业绩、成长性进行调整,股价也会回归基本面。

通过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制度改革,能够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减少个别板块及股票的资金“虚火”现象。同时,如果监管层要防止类似于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违法行为,也应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助力监管科技工作,提升监管效力和精准度,形成创新监管能力,如此方能真正保障投资者权益,净化股市生态。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