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客·这个月看的书|

大胡子阿细2020-08-29 19:33

01|不设防的城市

泰居·柯尔这本小说原著的名字《Open City》,翻译成《不设防的城市》总觉得少了一层意思,因为在我看来,原著名也许还有"打开"的意思。

叙述者是一个医生,书的前半部分,是讲他时常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纽约)里漫无目的地散步。起初他是将出门散步当成了一种自我疗愈,以使工作时紧绷的精神状态得以释放,同时收获一份思考的自由,但后来这成了一种惯性,在散步时,他会思考爱情、种族、身份、友谊、记忆……他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伴之以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书的后半部分,是他去了布鲁塞尔,认识了不一样的人,见识了不一样的世界,在另一个环境之下,再次回想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这些沉思,带他去往自我的更深之处。

挺感性的一本书,但又引人深思,会就着作者的叙述思考自己的处境。

有人说这本书继承了温弗里德·塞巴尔德作品的叙事风格,有意思的是,泰居·柯尔曾在《卫报》上列了10本有关“孤独”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塞巴尔德的《土星之环》,正好我也读了。

02|土星之环

不记得谁说的了,你要看的下一本书,就在现在看的这一本书里。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的这本《土星之环》就验证了这一点。

来看开篇之前那段关于土星光环的解释,引自《布洛克豪斯大百科全书》:土星的光环由冰晶和疑似陨石颗粒组成,它们在赤道平面以圆形轨道围绕着这颗星球运转。它们很可能是早期月球的残骸,因为月球太过靠近土星而被其潮汐效应摧毁(—>洛希极限)。

因为这段引文,我打算去找本关于潮汐效应的书来看。

温弗里德·赛巴尔德的书,我的感觉是,你要么看不下去,要么会喜欢得不行。他的书会有一个主题,但行文看起来却非常松散,并且经常是大段大段的长句子,还总是插着图片。你需要足够耐心,才能进入他的文本世界。《土星之环》表面看起来是叙述者在英国东海岸萨福克郡地区的徒步旅程和感悟,但实际是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尤其是历史上的那些暴行。

他的叙述是跨越时空的,涉及到的典故众多,有二战盟军对德国城市的轰炸,北爱尔兰的独立运动,圆明园的被毁,等等;至于人物,则有托马斯·布朗、康拉德、凯斯门特、夏多布里昂……

所以待读书单里就又多了《瓮葬》《黑暗的心》《墓中回忆录》……

03|艺术何为

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里有一个专门的展览空间,里面没有其他任何作品,只有罗斯科的壁画。我曾在那个空间里待过小半个下午,就只是对着那些画。

我是没宗教信仰的人,可在罗斯科的画前,我似乎能感受到一种神圣。我跟人聊过这种宗教体验,得出的结论模棱两可,无非是,在那个下午,我跟这些画作是处于同一个频道。

在这本《艺术何为》里,我想我也许找到了另一个答案。

罗斯科曾在那不勒斯游历,他去过一个古希腊殖民时期的神庙废墟。向导知道了罗斯科是个艺术家后,就问他是不是来画神庙的。罗斯科回答说,“在我不知道这座神庙之前,我就一直在画希腊神庙。”

罗斯科后来声名大噪,却在事业顶峰时割腕自杀。有人说是因为罗斯科所代表的抽象表现艺术落伍了,抵挡不住波普艺术的浪潮,但罗斯科从不认为自己所画的是抽象表现艺术。最根本的,也许还是因为,一个感觉自己应当去画神庙的人,却发现自己的作品只能被当作交易品。

让人愤怒,也让人绝望。

04|凡人

有次发微博,我说,如果要是把我所有的书都处理掉,只留三个人的书的话,我想我会留下加缪、冯内古特和菲利普·罗斯。

加缪负责“打鸡血”,冯内古特负责“调侃”,罗斯负责“放弃幻想,认清现实”。

这本《凡人》的情节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一个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经历过事业的成功,婚姻的失败,到了老年看着同辈人逐渐离去,最后自己也带着遗憾死去。

这本来也是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剧本,所以也难怪似曾相识。

05|我这样的机器

没想到麦克尤恩这本新书这么快就有中译本了。

机器人开始有自我意识,这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想必大家也熟悉,麦克尤恩意不在此。《我这样的机器》中,麦克尤恩是在用书中的机器人亚当来当一面镜子,让我们思考人类自身道德的边界。

故事设定是一个平行世界的“80年代”,那时的人工智能研究水平远超我们现今,“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也并未自杀,主人公查理买回来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并且和女友米兰达一起设定亚当的性格形成,可渐渐地,事情开始失控了……

机器无法理解谎言,即便有些谎言背后是善意的初衷,这是“亚当”面临的困境。反观人类,就像“图灵”在这本书里所说,“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大脑,那我们怎么能设计他们的大脑,还指望他们与我们一起能够幸福呢?”

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相处,人类和人类的相处,从来就没什么根本的解决方案。

06|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

夏目漱石写猫的文章真好,这本书里我很喜欢那篇《猫之墓》。

开头三言两语,就让你揪起了心。

“搬到早稻田之后,猫渐渐瘦了下来,再也不想同孩子们一道玩了。”

莫名想到我自己有次带家猫去宠物医院,邻座是个阿婆,抱了自家宝贝,一只老猫,也在候诊。等着等着,她的猫突然抽搐,腿脚抖个不停,阿婆方才一脸镇静,此时慌了神,口中连喊“怎么办?怎么办?”我帮叫了医生,过来给猫打了一针,猫渐渐安静。

看阿婆愁眉不展,我又安慰两句。阿婆回,“这些小东西哦~不能养哦~到这种时候哦~难受哦~”

总之看夏目漱石这篇,就想到了那位阿婆和她的猫。

夏目漱石那只猫后来当然也死了,自那之后,每逢猫的忌日,他的妻子都会切一片鲑鱼,撒一些柴鱼片放在米饭上,供在猫的墓前。

07|怪诞故事集

这本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短篇小说集,书最后附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很感人,也是进入托卡尔丘克作品世界的最好导引。

演讲叫《温柔的讲述者》,而她的观点也好温柔。她说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生活中开始碎片化地看待世界,一切彼此独立,毫无联系,但实际上,看似遥不可及的事物之间有着惊人的联系。

“创作一个故事是一场无止境的滋养,它赋予世界微小碎片以存在感。这些碎片是人类的经验,是我们经历过的生活,我们的记忆。”

托卡尔丘克是认为万物有灵的人,所以难怪她有一部小说的主角其实是梦境。

08|神圣的夜晚

这本书有个让人惊艳的开场白:

“如今我已年迈,可以坦然度日……我有许多好看的皱纹。额上的皱纹是真相的磨难留下的印记。它们是时间的谐音。手背上的皱纹是命运纹。你们看,这些纹路纵横交错,标志着命运的历程,描绘出一颗流星坠入湖中的轨迹……”

不能不让人想到杜拉斯的《情人》。

但《神圣的夜晚》诗一样的美丽叙述之下,是个悲悯的故事。叙述者是个从小被当作男孩带大的女人,直到“神圣的夜晚”才被垂危的父亲恢复了她的女儿之身,自那之后,终其一生,她都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和真爱,可其中历经的,是延绵不断的苦难。

09|Stranger Than Kindness

这本画册封面上的画很有意思。

中年Nick Cave一只手搭在青年Nick Cave的肩上,另一只手在擦拭桌上泼溅出的墨汁,看神情,那应该是青年Nick干的好事。

我去查了下,这幅画叫《墨水与抚慰》,画的作者是Ben Smith。他此前还画过一张Nick Cave坐在Leonard Cohen腿上,Cohen给Nick Cave倒酒喝的画,叫《Leonard Cohen抚慰Nick Cave》。Nick Cave正是看了那张画后,就又请Ben Smith为自己创作了一幅。两幅画都挺温暖。

说回画册本身,这本来是今年Nick Cave一个同名展的配套画册。展览原定3月到10月在哥本哈根举办,不知有没有因为疫情被取消或延期。

画册回顾了Nick Cave的创作生涯,收录了大量照片、文稿以及他的绘画。有个特别的值得一提,Nick Cave会自己做笔记本,甚至还有词典,这些都是他艺术创作的素材,画册里收录了不少Nick Cave自制笔记本的照片,值得一看。

此外,我个人其实很想看看Nick Cave的书柜,看他的纪录片时,发现他很喜欢John Berryman、Wiliam Blake、E.E. Cummings,等等。遗憾画册里没收录,展览现场有没有就不知道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