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伟/文 在疫情还没有结束之际,台湾朝野就为了如何促进消费、提振经济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国民党主张发现金,这样最简单、最直接,美国就是这么做的;执政的民进党当局主张发放消费券。民进党的理由是,如果发放现金,民众可能就直接存起来了,达不到促进消费的目的,还不如发放消费券,用半强制的方法鼓励民众花钱。
争论到最后,5月底的时候,民进党当局拍板定案,发放“振兴三倍券(简称三倍券)”,7月15日正式发放。
所谓三倍券,就是民众出1000元新台币,台湾当局给民众发放面值3000元的三倍券。这些三倍券在今年年底以前,可以在全台湾所有的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店家在收到三倍券后,在券的背面填上账号,就可以到指定机构兑换,资金打入账户。
到目前为止,三倍券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普惠,济贫不排富。
三倍券面向全台湾发放,即使富豪如郭台铭,也可以领取。对于当局认定的贫困户,则不需要缴纳1000元,当局直接发放3000元三倍券供其消费。相关信息显示,至8月中旬,领取三倍券的台湾民众达到或超过2000万人次,基本做到了覆盖全台湾。
第二,限时消费加店家加码,促进消费效果明显。
三倍券有“三不”,民众消费时“不得换现,不得找零,不得储值”,且必须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花出去,这等于是半强制性地鼓励民众花钱买东西。
对于店家而言,虽然收到三倍券之后,还需要填写账号、在申请材料上盖章才能兑换成新台币入账,但这毕竟是钱,所以,为了吸引消费者,店家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民众用三倍券购买商品。
这中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台北一家售卖摩托车的店对外打广告,用三倍券前来买摩托车,可以扩大优惠,6000元等价1万元,9000元等价1.5万元,且“不限次数、可迭加使用”。有一位消费者果然凑齐40万元的三倍券,要买一辆标价63.8万元的摩托车。面对高高一摞三倍券,店家反悔了、不卖了。消费者怒了,将事件上传网络,结果成了新闻。店家无奈之下,接受了这一单交易。
三倍券是7月15日发放的,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促进消费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8月26日,台湾有关部门公布了7月份的批发、零售及餐饮业营业额数据,7月零售业营业额达到3351亿元新台币,为历年同期新高,其中百货公司营业额达到285亿元成长10.3%,便利商店营业额达到354亿成长21.3%。
第三,三倍券引发一系列争议,但瑕不掩瑜,效果值得肯定。
台湾有关部门筹划的三倍券,有电子和纸本两种方式,且预计电子方式会占大头,结果适得其反,绝大多数民众宁愿到指定地点排队,领取纸本的三倍券,而以电子方式领取的年轻人,则遇到了电脑当机、网页迟迟打不开等一系列问题。
正值夏季酷暑,连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排队领取三倍券,苦不堪言。
还有不法分子印制假的三倍券,虽然没有制作完成就被查获,也让台湾民众吓一大跳。
三倍券出台之后,台湾各个部门纷纷加码,推出各种各样的类似的“券”,比如台湾“农委会”的农游券、“文化部”的艺FUN券、“体育署”的动滋券、“客委会”的客庄券等。这些“券”,各自为政,领取的时间不一样、条件不一样、期限不一样、优惠内容不一样,让台湾民众眼花缭乱,不但领取的过程乱象频生,后续消费过程中的争议也已经出现。
以上这些乱象,饱受媒体名人和在野党的抨击。
在笔者看来,这些抨击没有击中要害。台湾经济的真正问题在于:一方面,台湾是浅碟型经济,台湾经济的真正出路在外、不在内,有限的内需市场,无法带动台湾经济的持久发展;另一方面,台湾当局财力有限,三倍券这种“大撒币”方式,只能用一次。因为三倍券让民众、商家均受益,日前台湾有工商界人士建议当局再发一次,上次是发3000元,这次干脆发5000元。对于这种建议,台湾财政部门负责人先是表态“硬着头皮再想想”,后来只好说实话,“很难”。
当然,持平而论,台湾当局推出的以三倍券为代表的刺激消费的措施,效果是明显的。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出了1000元,买回来3000元的商品,还是很划算的,这是一场全台湾的消费狂欢。
台湾知名媒体人黄暐瀚几乎天天在节目里批评三倍券,等到7月15日三倍券开始发放了,他一大早就去排队领取,还发推昭告天下。部分网友不干了,批评黄暐瀚说一套做一套。黄暐瀚反驳说:“我的钱,我为什么不领?我什么时候说过不领?”“我自己的钱,我领回来,香的咧~”
黄暐瀚说得好,这世上谁跟钱有仇啊?!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