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红/文 “资本”对堪称金融新基建要素之一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有多饥渴?管中窥豹,从其近期追捧动作中可见一斑。
商务部的一则“试点”消息,被传为央行数字货币试点扩容。8月14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称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该政策被市场解读为北京、天津、上海等28个省市(区域)将开展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消息甫出,数字货币指数当日大涨近3%;A股概念股便被悉数引爆。
不过,商务部方案提及,人民银行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事后官媒澄清报道:目前央行的数字人民币试点仍是“4+1”模式,在试点地区先行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并没有变化。
而且,截至目前央行尚未发布数字人民币的规范性文件;真正参与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或拥有数字货币技术的上市公司亦不明确。
但资本仍“不依不饶”:自文件出台之日起,布局数字人民币的相关上市公司连续录得多个涨停板;8月20日,A股三大指数震荡下行,数字货币指数逆市继续走强(涨幅1.89%)。
前一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称,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创新应用等金融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深圳作为人民银行批准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在保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正有序开展数字货币内部测试工作。某种程度上,这或许也是监管机构对市场热捧的一种间接回应。
一个月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探索DCEP在智慧出行领域的场景创新和应用,意味着试点进入交通服务场景。早前,还有DCEP发放薪资或定点消费的应用场景。
各种利好消息刺激下,被誉为代表未来支付系统发展方向及央行未来运行模式的DCEP亦俨然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如果看数字货币指数,会发现:近一周、近一月、近一季、近一年的涨幅分别是:1.92%、3.89%、20.54%、20.24%。目前位列第一热门概念。
DCEP板块近期的走强则始于8月4日,其缘于8月3日的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上提及,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据此,市场分析,年内公开版本可能上线;万亿规模或为中长期方向。
不过,DCEP还面临技术障碍、个人使用意愿,共识、信用等诸多问题,资本需要冷静下来,它并不适合概念“炒作”,资本之冲动有时会关联“概念炒作”,难免存在短期投机行为。
这个时候,我们很难断言,谁更需要数字货币,至少不应是逐利的资本——但资本看到了DCEP的未来趋势(无现金社会)。宏观上,它可能被赋予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使命;中观看,有望改善或重构支付生态,尤其是跨境支付领域;甚至引爆万亿规模的市场;微观上,提高零售用户支付的便捷与灵活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等。
但作为最重要基础设施要素之一的货币,尤其是法定数字货币,其形可变,质不变。数字化后的法币,其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货币功能等不应发生变化。宏观上,理应不会左右货币政策;但法律获准跨境跨币支付后,基于信任优势(因其无需花费时间精力去验证身份),DCEP或将逐渐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不过,可能仍难撼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内在不稳定性与国际货币供给机制不足之“短板”。
那么,是否谁先推出数字货币,谁就能主导世界数字货币新体系呢?答案是“NO”,其仍取决于数字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
最后,与其追问资本对DCEP有多迫切,不如想想,数字经济渐近的当下,法定数字货币能发挥多大作用?如何厘清其内涵与外延的概念,包括目前环境下,怎样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些问题目前没有标准答案——DCEP白皮书尚未面市。
试点测试并不代表DCEP的推出有时间表。资本冲动,是否因为看到了央行信用背书下数字货币的想象空间?完善中国金融体系建设也好,优化提升货币功能也罢,回归本然,消费者届时只在乎手中的货币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是否安全,并不会关心它是用什么材料或技术做的,毕竟这是DCEP落地后的第一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