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夏粮产量创新高、早稻扭转7年连降 分析人士:无需为粮食供应而恐慌

陈姗2020-08-20 13:20

记者 陈姗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叠加频繁发生的全球自然灾害,使得粮食安全问题被频繁提及。最新数据显示,播种面积大幅增加抵消洪涝灾害影响,我国早稻产量扭转此前连续7年下滑态势。同期,小麦增产,夏粮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的历史新高。

据了解,中国粮食已实现“十六年连增”,2019年中国粮食生产总量达6.64亿吨,人均占有量超47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市场目前不需要为粮食供应而恐慌。

扭转连续7年下滑态势

8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全国早稻产量数据。2020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546亿斤),比2019年增加102.8万吨(20.6亿斤),增长3.9%,扭转了此前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加之此前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丰收,产量创新高,奠定了全年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

今年,早稻生产虽然受南方部分地区严重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单产有所下降,但得益于播种面积的大幅增加,全国早稻实现增产。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751千公顷(7126万亩),比上年增加300.7千公顷(451.1万亩),增长6.8%。其中,湖南、江西增加最多,分别增加131.1千公顷(196.7万亩)和121.7千公顷(182.5万亩),增长12.0%和11.1%。

事实上,受南方洪涝灾害影响,今年早稻单产有所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早稻单产5745.0公斤/公顷(383.0公斤/亩),比上年减少157.3公斤/公顷(10.5公斤/亩),下降2.7%。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近日表示,灾害往往是区域性的、阶段性的,一个区域或一季作物受灾,并不等于全年和全国减产。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从全国范围看,气候复杂多变,每年都有受灾减产的区域,也有无灾增产的地方,总量上实现相互补偿,空间调节余地大。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今年全国春播粮食面积增加700多万亩,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为历史新高。

三大主粮受国外影响小

今年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被频繁提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新观疫情的影响,以及频繁发生的全球自然灾害,比如非洲蝗虫的肆虐,草地贪夜蛾虫害等等。以此看,国外的粮食供应情况,会否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

据了解,我国主要的农产品中,粮食主要包含谷物、豆类和薯类,粮食进口主要包含玉米、小麦、稻米、大豆、高粱等作物。

2010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整体维持稳中上涨的局面。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增长0.9%。其中谷物产量61368万吨,比2018年增加365万吨,增长0.6%。

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6.64亿吨,2019年中国粮食进口量约1.11亿吨,进口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16.72%,其中大豆进口8858万吨,小麦进口320万吨,稻米进口250万吨,谷物及谷物粉进口1785万吨。在进口粮食中,大豆位居第一,居第二位的谷物及谷物进口粉包括玉米、高粱、大麦等粗粮。

另外,据卓创资讯统计数据,大豆进口量占整个粮食进口的绝大部分,而玉米、小麦和稻米三大主粮的占比仅为9%,其中小麦和稻米作为口粮,占比仅为5%。

因此,刘栋对表示,从三大主粮的进口依存度来看,三大主粮受国外的影响较小,而作为重要口粮的小麦和到稻米库存更是充裕,2020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草地贪夜蛾、非洲蝗灾的发酵以及其他突发性天气成为助推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粮食安全是绝对有保障的,国内粮食供应仍然相对充足,粮价上涨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所以国内市场目前不需要为粮食供应而恐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主要关注金融衍生品领域,重点报道期货、大宗商品、租赁、信托等市场动态。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chenshan@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