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 | 香港学者陈文鸿35年后再谈“深圳发展中的问题”

张锐2020-08-20 00:59

记者 张锐 陈文鸿,现任香港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197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84年取得南澳洲Flinders大学博士学位,1983-1990年期间于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工作。1985年,陈文鸿发表《深圳的问题在哪里》一文引发社会各界的讨论,有观点称其是向深圳提出质疑的第一人。

近日,陈文鸿接受记者采访再谈深圳这些年的发展。他称,深圳自90年代提出科技转型至今发展都是“一脉相承”,主要是规模上的不断壮大。过去四十年,深圳的发展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科技发展和开放性的体制,但也有因财富积累过于“自满”的地方。

以下为访谈内容。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之际,回看过往您觉得有哪些关键时刻?

陈文鸿: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李灏先生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时候是一个关键时刻,之后深圳整个转型以科技为主,今天深圳的科技发展基础来自于李灏先生带动的科技转型。那以后至今,我没有看到深圳结构性的大转变,没有质的变化,只是逐步发展、规模上的增长。

:您曾在1985年发表《深圳的问题在哪里》一文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此后深圳也经历数次争议,您如何看待?

陈文鸿:我觉得意义不大,因为深圳的发展过程中,当规模壮大的时候自然会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难题,这是深圳向一个方向发展面对的短期困难,不是大的本质上的转变。这些争议,有助于在政策上的改变,但不等于能将深圳的发展重新扭转。

深圳值得肯定的是科技发展和开放性的体制,但深圳有个问题是,它的改革是比较缓慢的,甚至是有时停滞的,所以制度上的红利在一开始的设计是有利的,在科技发展的时候有优先的优势,其后制度的红利未出现,就算有一些小的区域性的制度改革作用不大。

:您当年对深圳提出的“问题”,现在深圳解决了吗?

陈文鸿:当时的主要问题是走私和房地产,现在大部分是解决了。深圳房地产的问题不是房价问题,因为深圳和北上广一样是中国最主要的城市发展的中心,所以楼价上升是必然的,当然上升到一定程度政府需要做适当的干预,但最重要的使买不到楼的人,也要有足够的房子住,深圳在社会房屋方面做的还是不足够的,但要做也不难,主要是照顾低、下层的生活稳定。

:您认为深圳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陈文鸿:现在深圳最大的问题是处于一个新阶段的转型,从李灏先生出任市委书记推动的科技改革到现在,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整个发展的方法是附庸式的发展,而不是主流的独立自主的科技发展。

所以,深圳可以利用市场机会快速扩张,但是基础不稳固。现在出现的新的问题就是中美矛盾,美国会封锁技术。这就意味着深圳如果是依赖美国的技术和发展方式,在今后未必可以继续。

:深圳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新阶段的转型?

陈文鸿: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深圳以前是靠人家的技术来发展,本身的技术开发能力不强,要改变这件事,一方面是深圳政府应该增设科研机构,通过与国内外的大学分校建立本地的科研基础。以国际的例子来讲,技术发展不是靠企业,是靠政府,国防科技发展的转移。深圳在这方面要加强。

深圳过往只靠企业发展是可以投机取巧的,把人家现成的技术拿过来。靠本地的发展,科研机构方面是会比较缓慢的,更加重要的是怎么把国防科技的技术转移出来,所以军民合作这方面是个重点。

另一方面,深圳国际化的程度是不够的,看重去美国和香港上市赚钱。今后的发展靠美国英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去开拓其他跟外面合作的机会。我提议,以色列是可以重点合作的国家,跟中国、跟深圳合作,另外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所以深圳的国际化要转变。

:您认为深圳在以上两方面是否有推进?

陈文鸿:除了大学的设立有所进展,其他方面并无大的进展,甚至没有这方面的认识。所以美国的封锁制裁加强的时候,深圳是会遇到很大的挑战,主要的企业例如腾讯都会受到影响。

:深圳这次遇到的危机相比以往是什么程度?

陈文鸿: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如果深圳转不过去,深圳可能会失败。

深圳光靠增加土地,传统的内销,可能无法跟上海之类的竞争,而且深圳的生产技术可能没有上海这么深厚。以往只是加工,现在要走科研路线,深圳的生产力可能是不足够的,在国内的竞争不一定有优势,而在国际竞争上如果还是以前的路线又会遭遇封杀带来的问题,这一两年会是深圳的大的考验。

这是深圳以往没有面临过的。以前,深圳是靠全国的支持建立起来的,所以这次的转折也要靠全国的支持,因为深圳还没有足够的条件自己转型,深圳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既得利益群体,有大的转变是不容易的。所以,这次深圳需要大的转折,就需要很大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科研这一部分,我想中央政府需要以过去特区的方法来做,否则做不到。

深圳要转型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如果政策不对口就不止三五年。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发展,您对深圳的总体评价如何?

陈文鸿:90年之后,我想深圳应该可以到七八十分的成绩,只不过深圳有点过于自满。当然,深圳的金融发展、财富的积累使得很多人容易自满,很多应该投入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变成利用到香港上市公司逃离了中国,这部分应该用于建设深圳、反馈国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记者
关注华南制造业领域,包括食品、纺织、家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
联系邮箱:zhangrui@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