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日明/文 疫情让就业承压。新近几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及灵活就业支持政策,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相应政策,一方面鼓励支持个体经营、非全日制就业及电商、网约车等灵活就业形式;另一方面总理强调农民工是灵活就业的主力军,灵活就业支持政策要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
长期以来 ,就业的相关政策与管理思路有两条主线,第一是以实际需求驱动的促进就业政策,包括新增就业岗位、解决弱势群体就业困境等;第二是以正规就业为目标的规范管理,包括清退低端人口、提高劳动保障、压实就业人员的社保和个税缴纳等。
按国际上现行就业统计标准,过去一周内只要有1小时的受薪工作,就算在职状态,尽管这工作可能是临时的,可能没有劳动合同、没缴社保。这种朝不保夕的工作,往往被认为是非正规就业。
包括国际劳工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各级政府,多希望提高正规就业的占比。所谓正规就业是指在正规注册的企事业、组织中签订劳动合同、享受各项劳动保障并缴纳个税和社保的就业岗位。很明显,正规就业的成本高于非正规就业。
中国现有统计数据没有公布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的规模。从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的数据推算,中国全部就业人员的主要工作中,有43%从事家庭农业生产、12.8%从事自雇性质的私企或个体经营、2.5%雇于他人从事农业生产,只有41.5%的人是通常意义上打工者,受雇于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体户,从事非农工作。在受雇于他人的农业和非农就业中,只有42.3%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8.6%。
从2015年的人口小普查数据可以看到,全部的就业人员中,只有21.3%参加了高标准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含机关事业,参保人群中有一些是灵活就业等形式参保)。以此来估计,中国的正规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只有20%。
当前就业承压,促进就业的核心就是要促进非正规就业,因为正规就业一般有更好的劳动保障,其雇主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正规就业人员自身的适应能力也较强。
如何促进包括灵活就业在内的非正规就业?
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正确的方向。数据上看,城市里的流动人口是非正规就业的主力,他们中40%处于自雇或自营状态,经商、餐饮及各类商业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放松对地摊、占道经营、违章搭建等的制度约束,可以派生出新的就业岗位,同时,低成本的服务也降低了市民生活成本。
另外,我们要看到,促进灵活就业、非正规经济还有很多障碍。很多城市以食品安全、市容市貌为由,限制非正规经济的发展。的确,环境污染、违章搭建可能是不对的,但在促进就业、吃饱饭和这些政策之间,老百姓到底更在乎什么?这往往在地区、小区、人群之间有巨大差异,政策不能一刀切。其中的很多政策红线应由社区自行决定,更高层级的政府应当少出台类似政策。
事实上,基层百姓并不一定讨厌所有的占道经营,政府治理相关问题的压力更多是来自上级的考核。目前,已经有一些机构放松此类考核,如中央文明办明确,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但这还不够,要支持灵活就业,还需要更加灵活的制度环境。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员)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