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红/文 这是一条日趋完善的汇改之路。转眼五年,曾经逢7“色”变的人民币已然淡定。汇率双向波动成为调节内外部冲击波的“减震器”、平衡国际收支的“稳定器”。灵活的汇率机制变成国家金融稳定的一部分。
这是“得”。“失”则是因外汇干预需要付出的代价,比如消耗外汇储备、扭曲市场价格、货币政策与稳汇率的目标“互掐”等。
2015年8月11日,中国再次启动汇改。市场初始不适应,股市与汇市开启“共振”模式,两市轮番调整。
“得”也来之不易。这五年,从“8.11”汇改初期的“贬值+资本外流”反馈循环,到近两年的“双向波动+资本流动平衡”;2017年5月底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调整或是“分割线”,即中间价报价模型调整为“收盘价+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这从2017年的汇率表现可以看出来:当时美元指数大幅走低,但全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4028个基点,得益于逆周期因子的调节。
市场曾陷入“困惑”。无论是8·11汇改,还是2005年汇改,均旨在提升市场化程度、助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等。然而,前者曾备受贬值诟病,后者则饱受升值争议。市场有时会失灵——顺周期的羊群效应总让我们被关口“绑架”,如曾被“卡”在7的位置上,尽管汇改至今,人民币的波动率、弹性与灵活性均在提升。
好在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破就破了,人民币挣脱了那道心理关口的束缚。按照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的话说,如果2019年8月人民币汇率没有破7,2020年破7将会面临更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7不再被视为价格禁忌关口,但可能仍是类“基准”线,围绕7附近的位置上下波动。8月11日的中间价为6.9711,前后几天设定在6.94附近,如8月7日、8月13日分别为6.9408、6.9429,而8月13日的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报收6.9455?6.9433。三种价格可谓趋同,市场化趋动作用明显,无干预痕迹。
汇改五年,人民币贬值11.89%。有人说,其实汇率波幅可以更大一些。逻辑上,汇率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放松资本管制和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助于全球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提升。CF40特邀成员、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执行董事金中夏认为,在人民币可以自由浮动、完善外汇远期和建立期货市场、管住货币总量和外债总量的基础上,中国资本市场可以逐步扩大开放。
有专家指出,如果汇率贬值过程中央行并未干预,如果国际收支和汇率自动实现平衡,就可以说实现了由有管理浮动到自由浮动的转变,中国汇改得以完成。
当下的汇率政策基本回归中性。除2018年8月先后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重启逆周期因子等宏观审慎措施外,未采取进一步的资本外汇管制措施,反而不断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得也好,失也罢,行至五年的汇改,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人民币也有了新使命。
比如,在后疫情时代,为了避免被迫闭关锁国,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不是一个次要目标;需处理好浮动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紧平衡关系,以及助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亦步亦趋构建人民币汇率的避险功能机制(包括有效管理境外人民币的波动影响)。
“双循环”格局下,一定程度上,汇率的动态调整可过滤外部冲击,为内部经济循环提供相对稳定的运行环境。这已得到初步印证。市场公认,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目前经受了疫情、世界经济衰退、金融动荡,包括地缘政治冲突等极端市场环境的挑战。
得失之间,今日人民币似乎基本实现了“8.11”汇改目的。但严峻的国际环境下,货币会被赋予助力国际化的新使命。真正国际化的前提是“资本项目开放”,但资本管制又是“最后的屏障”…… 接下来的汇改怎么走?可能还是稳字当头,更多发挥汇率灵活机制的出清作用。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