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家庭财富赛跑:谁会胜出

陈志武2020-08-13 17:58

文/陈志武 深圳的小李炒房赚了很多钱,目前房产占财富之比超过91%,而且房产的杠杆是2.4:1。对此,一位同学着急地问,“房产投资占比到底多少为好?投资品种的选择那么多,该如何在它们之间组合配置呢?”

这的确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1980-90年代的时候,中国家庭还没什么财富,注意力都放在赚钱上,赚钱是首要问题,还没有太多理财的挑战。可是到最近几年,很多人像小李一样靠炒房赚了钱,财富多了后新的头痛也来了,就是怎样配置投资组合,才可以既最大化保值升值又最小化风险?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中国家庭跟其他国家对比

我们先看看中国家庭的一般情况。这些年,西南财大中国家庭调查与研究中心甘犁教授团队,每两年对全国两万多家庭做大规模问卷调查,每个季度进行抽样回访。这样,让我们既看到中国家庭的横向境况,又能看到整体的变化。

根据他们2016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风险报告》,2011年中国家庭户均总资产为66.3万元,2013年为76.1万元,2015年增长到92.9万元,年均增长率达8.8%。到2016年,户均资产大约103.4万元。这些年的财富增长速度显然比较快。

那么,这些家庭的资产投资结构如何呢?

以前谈到,中国家庭的房产占比最高,在全国范围内平均占比在2013年和2015年分别为62.3%和65.3%,到2016年进一步上升到68.8%。

除了房地产外,汽车、工商经营项目和其他有形资产,大约占家庭资产的19.7%。剩下不到12%的财富投资在金融资产中。

相比之下,经过金融危机后的调整,到2013年美国家庭平均有36%的资产在房地产,22%在工商经营资产等有形资产上,还有42%左右的财富在金融资产上。英国家庭有35%,德国家庭36%,日本家庭53%在金融资产上。这些国家的家庭财富中房产占比远低于中国,而金融投资占比要比中国高很多。所以,中国家庭的财富风险过于集中,所承担的房产价格风险太大。

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对比

在房产等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之间的匹配结构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别很大。当然,背后的原因显然跟各国的国情相联。比如,其他国家对房价的管控都没有中国那么多,也没有那么频繁,这些行政干预使得房价涨跌的社会与政治含意大为不同,这些差别显然影响对房地产的最理想配置水平。也就是说,有了管理层的帮忙,房价在中国的上涨预期在一般情况下会高于其他国家。遗憾的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泡沫总是会破的,过于集中配置房产必然意味着过多的风险,尤其在房产市场过于饱和大背景下就更要注意了。

那么,在金融资产投资安排中,跨类别的配置结构又如何呢?也就是,在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等这些不同金融品种之间,各国家庭的配置结构有何异同呢?

在中国家庭的金融资产中,现金加银行存款占主导地位,占比为51%,这一数字远高于欧盟家庭的34.4%和美国家庭的13.6%。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银行存款利率都低于通货膨胀率,放很多钱在银行等于让其贬值,所以,这一项的占比越高,实际购买力的亏损就越多。债券跟银行存款的属性类似,也是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但回报要稍微高一些,可是一般中国家庭的债券投资很少,只是金融资产的0.4%,而欧盟和美国家庭的债券占比分别为3.8%和5.9%。

其次是保险和养老金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中国家庭的平均占比15.2%,欧盟家庭34.2%,美国家庭31.9%。由于在欧美国家养老基金中的股权投资占比不低,这一类金融资产的股性实际不低。因此,这一项越高,长期升值的前景比银行存款要高很多。

当然,如果直接看股票投资的占比,差别就更加明朗。中国家庭的股票投资占金融资产11.4%,而欧盟家庭为16.6%,美国家庭35.3%。考虑到中国家庭只有12%的财富在金融资产上,美国家庭有42%财富在金融资产上,所以,实际上,中国家庭只有1.4%的财富在股票上,而美国家庭有14.8%的财富投资在股票,两国家庭的股票投资比例相差近十倍!

上次我们谈到,长期看,股权投资的财富增值效果远高于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公债。比如,从1925年到2014年底,如果一直把钱放在美国银行的储蓄账户,那基本是贬值的,跑不过通胀;而如果是投资在美国蓝筹股票中,那么,当初的一万美元到今天就成了5316万!这两种不同投资安排中,前者是债权,后者是股权,两者的年收益相差7%。

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核心投资理念也在于此。你可能听到过他们的投资业绩是如何出众。而如果你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投资逻辑,你会发现其实很简单,他们坚持的最重要原则是:银行产品和债券投资都是债权,都是为了保值而存在的,而真正创造财富的是股权类投资;所以,投资品的股性越强,财富回报一般会越高。

换句话说,在不同家庭之间的财富赛跑中,投资组合的股性越重,长期胜出的概率就越高,当然不好的是风险也会越高。

西南财大的甘犁教授团队也从微观层面比较中美家庭的股票投资行为。他们发现,68%的中国家庭不碰股票,美国只有37%的家庭不碰;而在碰股票的家庭中,43%的中国家庭会把所有金融资产砸到股票中,只有14%的美国家庭会这样。意思是说,中国家庭要么不参与股市,投资股票的家庭不到三分之一,而一旦参与炒股,有接近一半的家庭会只投股票,不碰其他金融产品,集中冒险“赌一把”的心态很强。

很显然,中国家庭的股权投资占比太低,财富增值前景低于欧美家庭。当然,这种局面是A股市场不靠谱造成的,因为相比于房地产和银行理财产品,A股投资的实际回报差很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家庭的资产结构是A股市场发展不到位的牺牲品。因此,为了老百姓家庭的福祉,也必须把A股市场发展好。

今天的要点:

1. 一般中国家庭的房产占比达到68.8%,而金融资产占比不到12%。这种财富配置结构不仅过于集中房地产,风险集中度太高,而且流动性很低。需要大大增加金融资产的占比。

2. 金融资产本身的配置结构也有巨大改进空间,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占比太高,需要增加中等风险资产的占比,比如,提高蓝筹股、债券、蓝筹股基金的占比。银行存款等低风险的资产最多只能实现保值,但不能让你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股权类投资更可能创造财富。必须分散风险,避免走极端,不能“要么不投资股票,要么全投入股票”。

3. 中国家庭为了改进资产配置结构,需要补充金融知识,增加风险意识,尤其需要知道未来不会是过去的重复,过去没问题的资产组合不一定适合未来。

今天我们简单地对比了中国家庭和美国、欧盟、日本家庭的资产配置结构。当然,有一项很重要的资产没有放进去讨论,就是人力资本,尤其是年轻人的人力资本最多。如果考虑到人力资本的特点,你觉得年青家庭的资产配置结构中,房产和股权——哪个应该占比更高?股权和债权的配置是否应该跟着年龄变化?为什么呢?■

(本文为喜马拉雅《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讲座文本)

耶鲁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