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杂谈 | 中美关系50年(六)

王义伟2020-07-23 11:04

王义伟/文 “一个多月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常常在午夜以后响起的爆炸声,每天晚上就像‘等楼上的另一只靴子掉下来’一样等待那一声令人心悸的巨响。

新华社记者邵云环1999年5月初从贝尔格莱德发回的通讯《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中这样写道。

这应该是邵云环发回的最后一段文字了。

在1999年5月8日之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当年3月24日爆发的科索沃战争,带来的主要是高科技战争的震撼。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出动地面部队,仅仅依靠空中优势,对一个小国反复轰炸,逼其屈服。这样的轰炸日复一日,中间发生数次所谓的“误炸”,导致平民百姓的严重伤亡。

而来自各国的战地记者则遵循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跟着美国记者走。美国记者住在哪个饭店,所有的记者就住在哪个饭店。美国记者到哪儿采访,也有很多记者跟随。后来美国记者反复向这些同行解释,你们不要以为跟着我们就安全了,北约也不知道我们住哪儿。这样的话,记者们不听,还是跟着美国记者。

与其他记者相比,邵云环相对更加安全一些。她是住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大使馆属于中国领土,位置、方位是公开透明的,北约的飞机再怎么肆无忌惮,也不敢往这里丢炸弹。

但是,邵云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是不安的。因为北约用石墨炸弹轰炸了高压电网,她在贝尔格莱德第一次度过了一个没有灯光的漫漫黑夜。

“望着沐浴在淡淡月光之下的漆黑的城市轮廓,我心中不由陡增一种恐怖感:三个被俘的美国兵刚刚离境,北约就下此毒手,它给人们发出的是一种什么信号?”邵云环这样写道。

现在看,邵云环的恐惧,应该上是一种不祥的预感。

生死关头,人的预感往往准确。

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凌晨5时45分,美军一架B-2隐形轰炸机向中国住南联盟使馆投下五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造成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3人牺牲、20余人受伤,馆舍被严重破坏。

这起炸馆事件震惊全球!

消息传回国内,中国人炸了!!!

5月8日上午,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提出最强烈的抗议。当天在北京,以大学生为主,民众赶到美国驻华使馆前进行抗议示威。学生们将石块、砖块扔进美国使馆表达愤怒。抗议活动迅速遍及全国。

5月10日晚,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发表电视讲话,谴责北约恶行,肯定人民群众的愤慨和爱国热情,表示中国政府坚决支持、依法保护一切符合法律规定的抗议活动,也相信广大群众会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使抗议活动依法有序进行,要防止出现过激行为,确保社会稳定。

5月12日,专机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烈士的骨灰运送回国,全国下半旗致哀。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中美两国高层保持了密切的联系。美国总统克林顿称这

是一次误炸,向中国人民表示道歉。9日,克林顿致信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14日,克林顿会见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14日晚,克林顿又与江泽民主席通电话。江泽民主席对克林顿说,当务之急,是美国政府对这一事件进行全面、彻底、公正的调查,满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提出的全部要求。

6月16日,美国总统特使、副国务卿皮克林来到北京,向中方通报了事件调查结果。皮克林说,这是一起由美国的一些部门一系列失误造成的悲剧性误炸事件:1、目标定位失误。美方情报人员误将中国大使馆确定为轰炸目标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2、数据库存在缺陷。尽管美方官员近几年数次造访中国使馆,但是使馆地址没有被输入美情报和军事部门的目标数据库;3、审查程序未能纠正错误。在美国及欧盟各级机关的审查过程中,谁也没有想到这一目标会是中国大使馆。因为中国大使馆与美国要轰炸的南联盟军事机构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也就没有人向那些知道中国大使馆地址的人进行过了解;4、轰炸在夜间进行,加上飞行的高度和速度,机组无法看清中国大使馆的国旗及其他标志。

面对美方的调查结论,中方表示不能接受:1、中国大使馆与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都是公开机构,不但相距甚远,而且建筑外观大相径庭,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可能;2、种种信息表明,美方对南联盟动武酝酿已久,完全掌握贝尔格莱德外国机构的分布情况;3、美方采用陆军野战定位方法确定空中打击目标不合逻辑;4、美方的数据库是经常更新的;5、美方所谓审查程序未能纠正错误令人难以置信。

美方的调查结论,不但中方不能接受,在美国国内,这个结论也受到多方面、多机构的质疑。在中国国内,关于此一事件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版本,时至今日,这一事件的所谓“内幕”也是众说纷纭。

尽管对调查结论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但后续工作还是持续推动中。

7月30日,美方提出,给中方3位牺牲者家属赔偿450万美元。

12月16日,中美双方达成协议,美方赔偿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财产损失2800万美元。中方给予美方287万美元,赔偿美国驻华使馆在中国民众抗议中的损失。

2000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宣布处分决定,解雇一名中级官员,对其他6人给予行政处分。

至此,这一事件暂告一段落。

炸馆事件给了中国人强烈刺激。在中美两国50年的交流中,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看法、态度逐渐分化,并形成了规模颇大、水火不容的两大阵营,炸馆事件是这个分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催化力量之一。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海外部主任,台海问题专家,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国际经贸和反倾销,对宏观经济也有深入观察。
Baidu
map